走進河北易縣燕都銅雕公司車間,藝人熱火朝天地忙碌著,“叮叮當當”的鍛刻聲不絕于耳。銅雕鏨刻、鑄塑都由藝人手工敲打完成,憑借細致的工藝和耐心,鍛刻出的每一件銅雕作品都栩栩如生。易縣銅雕歷史悠久,是古代青銅器制造技藝的延續。燕下都遺址出土的戰國銅人、大銅鋪首銜環都是“國寶”級藝術珍品。
雍正帝在易縣建造清西陵時,宮廷銅雕技藝開始在易縣傳承,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易縣銅雕鍛刻藝術易縣銅雕鍛刻技藝可考的傳承譜系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間,第三代易縣銅雕傳人牛增錄受邀參與制作毛主席紀念堂堂匾大字的鍛刻鎏金工程。,銅雕傳承人劉桂軍創建了燕都銅雕公司。在他不斷改良之下,傳統技藝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公司也成為銅雕產業龍頭企業,易縣銅雕被評為保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如今,劉桂軍所在的源泉村1100多口人有600多人從事銅雕制作工藝,帶動了周邊七里莊村、梁格莊村等8個村發展銅雕產業。
易縣開展銅藝生產制作的企業有數百家,形成了產業集群,銅雕工匠有1.5萬人作為一項傳統技藝,易縣銅雕有怎樣獨特的魅力?劉桂軍介紹,易縣銅雕又名鏨刻,技藝特點十分鮮明,“銅雕鍛刻的銅板需要選擇1.2毫米以上的紅銅或黃銅,緞打時高溫退火,冷卻之后鍛錘,為確保銅的韌柔性和延展性達到最佳狀態特別是鍛造高浮雕制品時,要反復煅燒退火,才能使浮雕鍛刻達到立體、生動的效果。
”易縣銅雕鍛刻復雜的工藝全部由手工完成,包括創意設計、下料退火、鍛打刻制、上膠鍛刻、打磨拋光、作色防護等環節,每個環節都由藝人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純熟的手感進行控制主要表現手法有浮雕和圓雕,浮雕圖案以山水花鳥、蓮藤枝蔓、龍鳳祥云等為主,圓雕多以室內擺件、城市雕塑、寺廟佛像等形式展現“我利用現代工藝取代了傳統工藝中部分落后流程過去由于生產水平的局限,用氰化鉀鎏金、硫酸清洗,用煤火加熱銅板,這些工序都會對藝人造成傷害。”劉桂軍說,在他看來,繼承前人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敢于不斷地改良、革新工藝,才能使傳統技藝更具生命力。
劉桂軍坦言,雖然在業界有知名度,易縣銅雕對普通大眾而言還比較陌生“易縣銅雕的生命力來自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把銅雕藝術品與豐富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同時也與時俱進,縮小易縣銅雕與時代審美觀念的距離,彰顯藝術水平,做出易縣特色我們還要走出去,參與各類雕塑、銅雕藝術展銷展覽活動,以多種形式推介易縣銅雕,讓大家認識、喜歡上易縣銅雕。”從小在“叮叮當當”的鍛刻聲中長大,劉桂軍耳濡目染,對銅雕有著深厚的感情作為易縣銅雕鍛刻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他認為自己有義務和責任把這項非遺技藝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讓古老技藝煥發青春的同時,也讓銅雕產業造福鄉里。
現在,劉桂軍的燕都銅雕藝術文化有限公司有員工300多人,擁有60多人的技術核心團隊,其中國際注冊工藝美術大師3名、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6名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國內外上百項大型銅雕工程,榮獲多項國家級獎勵,這讓劉桂軍很欣慰,給了他莫大的鼓勵,也讓他忘卻了苦累“銅雕鍛刻是我近來不變的職業,它已經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中。它豐富了我的生活,陶冶了我的情操,對它無比的熱愛讓我樂此不疲,愿不負傳承,不負自己。”劉桂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