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石雕佛塔,建造歷史悠久,建筑形制獨特,它們星羅棋布地屹立在祖國各地,昂然挺拔,高聳雄偉;有的石塔還被供奉在宮廷殿堂,雕飾精麗,小巧玲瓏,引人遐思、聯想。石雕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對象。佛教從漢代由印度傳入我國后,便開始出現建造佛塔。然而我國最初的佛塔并沒有完全承襲古代印度佛塔形式,而是以我國固有的一些紀念性和裝飾性較強的建筑類型進行創造,發展了自己的形式。
在類型上大致可分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和金剛寶塔最早建造石雕佛塔,當是佛教最初傳入我國公元一世紀但佛塔現存遺跡中,年代最古的則是公元五世紀的作品。如云崗石窟第21窟方塔窟柱,北魏平城石塔,甘肅酒泉出土的高善穆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的佛塔。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建立了大量的以樓閣為主的佛塔,樓閣式塔石雕佛塔是仿我國傳統的多層木構架建筑的,它出現較早,歷代沿用之數量最多,是我國佛塔中的主流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尤以黃河流域和南方為多,這個時期塔的布局以“前塔后殿”較為盛行。
現存的閣樓式佛塔是什么石塔,是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迎塔,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木塔,屬“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層磚臺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其外表5層6檐“高9層,外觀5層,暗層4層”,內部構架巧妙,世間罕存,有“鬼斧神工”的享稱位于廣州市內的六榕塔也屬此類。為了在有限的空間高度內,增加石雕佛塔的層級,出現了各層塔身高度減少,塔檐相互緊連的趨勢,即所謂的“密檐式”塔。
并鑒于木構建筑長期保存的困難,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磚、石結構的佛塔逐漸增多我國現存最古的磚佛塔,是河南登封的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塔平面為十二邊形,是我國塔中的孤例,有密檐15層,高40m,塔身外輪廓有緩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線。檐間塔身甚為短矮,能看出樓閣式向密檐式過渡的跡象。此塔全用磚筑泥砌,卻在群山聳林之中屹立了1400多年,可稱為世界古建筑中的奇跡之一佛塔的建造活動,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結構和材料的不斷進步。宋代在河北正定建造的開元寺石塔,高度竟達84m,是我國現存檐數最多、塔身最高的佛塔。
宋代起,還出現了用琉璃磚瓦砌筑的佛塔,其中以河南開瑞燮國寺塔為我國現存最早琉璃塔,建于北宋年間,外壁以黃褐色琉璃磚面,儼若鐵鑄,俗稱“鐵塔”此外,安徽蒙城插花塔、山西洪趙廣勝寺飛虹塔等,都用彩色琉璃建造,光彩奪目,十分華美大型石雕佛塔石塔的制作特點是什么,一般來說,唐代及以前的石雕佛塔,平面以正方形居多;五代八角漸多,六角形為數較少,宋代及以后的佛塔,平面以正八邊形為主。但各代建造的佛塔中,也有平面形狀為正六邊形、正十二邊形以至于圓形的。
唐宋時期在西藏地區興起的喇嘛教,又有其獨特形式的佛塔—“喇嘛塔”元代在全國各地建造的佛塔,幾乎全都仿造河南石雕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北京妙應寺白塔,它通高53m,塔體為白色,與上部金色寶蓋相輝映,外觀甚為壯偉。“二佛并座”的雙塔,在廣州、杭州、北京、蘇州等地都可見到。“三塔”則為尊仰三佛而建,但西安興教寺的三塔,則是紀念唐代高僧玄類和他的2名弟子而建的“五塔”,俗稱“金剛寶座塔”。自明代起,金剛寶座塔建造得越來越多,如北京西直門外大正覺寺塔、真覺寺塔、碧云寺金剛寶座,都是此類佛塔的典型實例。
隨著佛教的發展演變,佛塔的建造意義也更加廣泛,有的為供奉佛舍利而建,有的為尊釋伽之遺物而建,有的為敬八尊佛而建,有的為珍藏經頌而建,有的還為埋葬眾僧而建,等等不一各種佛塔其平面形狀、立面體量、高度、檐數各有不同,在組合上還有單塔、雙塔、三塔、五塔和群我國的佛塔,不僅以其造型的英姿雄貌吸引著人們,而且還以源遠流長、技藝精湛的傳統裝修和裝飾,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建筑藝術的魅力建筑在室外的佛塔是這樣,供奉在宮中的佛塔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