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動物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石雕動物是動物雕塑中常見的類型,石雕動物在我們生活中應用也很廣泛。對于動物雕塑來說,中國動物雕塑作品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多屬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在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陶塑豬、羊頭,距今約多年。
遼寧東溝后洼遺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豬、狗、雞、鵝、鷹、蟬、鳥、昆蟲、魚等形象,造型單純而生動其中一件屈身、闊口、大眼、有角的龍,為已知最早的石雕龍的形象。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木雕刻的豬、羊、魚、鳥、蜥蜴等動物形象,形體不大,已具備圓雕、浮雕、線刻等不同表現形式。
由于中國動物雕塑起源于工藝美術,因此大部分動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注重動物形態刻畫,并對塑像加彩,塑繪結合,互相補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繪畫一樣的美感和欣賞價值;注重以形傳神,以凝練的動物雕塑語言,表現高度的意象美同時石雕動物的加工工序大致為:石料選擇、模型制作、坯料成型、制品成型、局部雕刻、拋光、清洗、制品組裝驗收和包裝。而加工這些石雕制品,其傳統的手工加工技法有以下四種:1、捏。就是打坯樣,也是創作設計過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畫草圖,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2、鏤。就是根據線條圖形先挖掉內部無用的石料。3、剔。又稱摘,就是按圖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4、雕。就是最后進行仔細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我國相繼開發出了許多新型多功能的石雕加工機械,對推動我國石雕業的發展,改變傳統手工作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擴大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尚無統一的石雕產品國家標準,建議完整統一的質量標準體系,為規范和推動雕業的發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