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種行走式的石雕獅子在后來的發展中,為什么逐漸變為了蹲坐式呢?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佛教的影響。我國古代石獅最早出現蹲坐式,是在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石窟當中。由于獅子在佛教地位崇高,所以石窟內獅子的形象十分常見。獅子在佛教中常以護衛的形象出現,這點和帝王陵墓前立于神道兩側的石雕的作用非常相似。我國的佛教石窟雕刻藝術中,獅子的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但較為常見的一般呈蹲坐狀。
在敦煌、龍門、云岡等著名石窟中可以找到眾多蹲坐獅子的例子這種蹲坐顯示出一種對佛的服從與尊重,這一點對后來石獅造型由行走俯臥轉變為蹲坐有重要影響。二是雕刻工藝的提高。上文己述,大型動物石雕興于漢代,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霍去病墓前的10余尊石雕。這組石雕大都呈伏臥狀,四肢沒有鏤空。唯一呈站立狀的《馬踏匈奴》,巧妙地將被踐踏者置于腹下,填補了四腿的空隙。其他雕塑無一不是巧妙地選取相近天然石塊,再運以闊綽刀法進行雕刻,顯得粗獷樸拙。
再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雕麒麟、石獅等,己經呈現四足鏤空的或站立或行走的姿態,與漢相比,明顯給人更精致細膩的感覺同樣,再觀佛教石窟之中的雕像,人物表情、布料衣褶等都顯示出我國的石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雕刻的難易度來看,蹲坐式造型的身體扭曲、肌肉變形、刀法開鑿方面都比之前行走式的造型難度要大。所以正是由于雕刻工藝水平的提高,才使得這種難度較大的雕刻有了出現的可能。最吉祥的石雕獅子造型,也是銷量最快的石獅子。三是石獅功能的轉變。從漢開始,各個帝王陵墓前的神道兩側都立有石人或動物的雕像,石獅正是其中常見的一種。
與之相比,佛教石窟中的石獅雖然顯得活潑生動,但同神道中的石獅一樣,它們都是為神或者逝者服務的神道中的雕像顯然承擔著守墓的功能,人走在高大的石雕之中會不自覺地變得肅穆起來,同時由于兩側那種大體量雕塑而產生壓抑感。蹲坐的這種姿勢無疑會削弱這種感覺。而石窟中的石獅雖然多為蹲坐式,但由于所處場所,不為大眾常見。當石獅子出現在官府、園圃、住宅、寺院等場所之后,那種行走式的姿態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蹲坐式的石獅子。
這種從行走姿態到蹲坐姿態的轉變,使得石獅由最初的強悍威猛,慢慢變為了溫順可愛置于自家門前的石獅子,和守墓的獅子不同,它們不僅體量上較為小巧,姿態上也變得溫順可人。四、石獅藝術大眾化的體現與意義石獅藝術大眾化主要體現在其附屬裝飾品上。石獅的附屬裝飾品,如綬帶、鈴鐺、繡球等,豐富造型是一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裝飾品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和寓意。
守門石獅子有什么作用?如雄獅腳下的繡球象征著權力,雌獅腳下踩著小獅,俗稱“太師少師”,象征著子嗣昌盛世代高官厚祿;雄獅張口被寓為旺財、口中含珠表示有求必應;配上綬帶表示好事不斷,綬帶上掛錢表示財事不斷;雌獅閉扣被寓為守財,背上背小獅子表示好事在后頭、子嗣興旺;在基座和錦鋪上飾有大量的吉祥圖案,如雕刻如意表示事事如意,雕刻‘讓瓶表示事事太平等花崗巖材料制作的石獅子石獅藝術的這種大眾化,對石獅的傳承與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正是由于石獅走出了陵墓這種專屬地域,并落腳在生機勃勃的廣大民間,才使人們把各種美好愿望與它聯系到一起。像陜北地區的獅子雕塑,有的出現在屋頂、有的出現在炕頭,它們姿態豐富、寓意不同,但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石獅己經不單單是一種裝飾或者是一種避邪鎮兇的道具,史重要的是體現出人們的一種精神上的訴求。
石獅的大眾化讓它有更多機會為人們所關注,同時也就有了更多的發展與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