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墓前大型石雕工藝進一步發展,現分布于江蘇南京、鎮江、丹陽一帶帶的南朝大型石雕就說明了這點。在這一時期,隨著道教和佛教的流行,掀起了一陣鑿窟建寺的高潮,對石雕藝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信佛倡佛的統治者,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石窟、雕鑿佛像,使佛教石雕藝術迅速發展起來。除了石窟石雕,單體石雕佛像也大量出現,但大部分都因歷代戰亂等原因而遭毀壞或被埋入地下,有的歷經千余年后,才被陸續發現。
石雕在寺廟佛像佛塔、經幢的建造中已成為主要手段但此時的石雕藝術仍然側重于大型石雕造像,如石闕、石碑、石像生等。隋唐時期遺留下來的佛造像多為石窟寺大型石雕,這是由于歷史上發生社會變動時,包括幾次毀佛活動大型石造像不易遭到毀壞的原因。由于受材質的限制,其雕塑語言相對單一,但古代工匠運用豐富多樣的雕刻技法,為后世留下了眾多珍貴的石雕藝術杰作。當然不論是佛教雕刻還是世俗雕刻,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工藝之成熟、形式之多樣,在雕塑藝術史上都是重要的一頁。
雖然這些石雕主要被上層社會所占有和利用,體現了貴族的審美意識,在其中飽含了民間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并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為以后石雕藝術的發展作了更好的鋪墊五代兩宋時期寺廟雕塑多為夾貯造像和銅造像,石雕藝術主要體現在石柱、柱礎等建筑。明清前期,石雕工藝繼承唐宋遺韻,刀法細膩流暢,造型比例適宜;后期趨向精雕細鏤,線條細膩繁麗,但氣勢略減。
建筑石雕裝飾在傳統民居建筑中也得到普及,起初多為仿木架結構,后來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石雕工藝在民間主要應用于民居住宅、祠堂、廟宇、牌坊、亭塔、橋、墓等建筑局部和構件上,如門楣、抱鼓石、臺基、石柱、柱礎、拴馬柱、石欄桿、望柱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