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勝數。最常見的可分為錘鍱、鑄造、雕刻、塑造、干漆夾纻、陶瓷燒制等各種工藝技術。質地則可分為錘鍱像、鑄像、雕像、雕刻、塑像等。錘鍱像是以薄金屬片覆于鋼或銅模上,然后以錘敲擊而成的佛像。銅皮還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稱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此種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公元三至四世紀,中國西行求法的僧人從西域帶回了錘鍱像,此種技法也很快得到應用。
鑄佛像在古代被認為是嚴肅、神秘、難度很大的工程,是暗有神明護佑的《北史》上記有鮮卑皇室遇有重大事情不能決斷,例如冊立皇后、陰謀舉事等關鍵時刻,即鑄造佛像,當事人要親自執爐勺鑄造,按造像成功與否來決疑占卜,所謂。雕刻佛像歷史悠久,石、木、象牙等材料都有應用。從目前發現的材料看,早在公元三世紀的東漢末期已經出現了石雕佛像。雕刻佛像由十六國、北魏直至明清時代均盛行。石雕方面,古人對石頭的材質很講究,單尊石佛雕刻體積沉重,一般應是就地取材,但講究的石料,則取自荊山。
石佛像的發愿文上常可見到所謂的詞句荊山據《古今地名大辭典》在今禹縣西北五十里。《通典》云:揚濯即陽翟,是穎川郡的治所。脫沙也稱為干漆夾纻、摶換、脫胎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以上,具體做法是先用泥土大致造出佛像的胚胎,然后上縛多層粗布并涂以層層生漆,經過數十道纏布涂漆和細部修整,泥胎的外面已形成了一層又硬又厚的漆布層,待漆布層次干燥后,將內中泥胚打碎取出,再加以修整而成,所以也稱為。
塑像一般主要是泥塑,北魏的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的佛像實際上是泥塑而成,因該處的石質粗松,不適宜雕刻,所以有的只能在石頭的胚胎上塑泥完成,或者是干脆用泥塑泥塑首先要用竹木搭成佛像的基本動態,再纏以麥、稻草成為大體形狀,然后覆泥、捏塑,待徹底干燥后還要按造型需要涂以各種水質顏料。陶瓷佛像出現相較于石雕和金屬佛像為晚,唐代雖然有唐三彩的各種人物和動物,但一般是用來殉葬,很少用來制作佛像。到了宋、遼、金之際則不然,由于連年征戰,銅資源嚴重虧乏,金代銅禁更嚴,甚至生活必需品的銅鏡也要經官方登記刻款方能使用。
在這種情況下,三彩器也不再只是冥器,寺廟內的佛像也開始用三彩器來取代銅像,出現了三彩瓷和青瓷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