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石雕是如何形成的呢?對此有許多說法,其間最為盛行的是一種帶有傳奇色彩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期間諸子百家門戶之一的黃石公,可與鬼谷子齊名,為曲陽縣人。他嬰兒時被棄于曲陽的黃山,后人謂之為黃石公。他隱居黃山著書立說,留下《太公兵法》和《雕刻天書》。他把前部書傳給張良,把《雕刻天書》傳給同鄉曲陽的宋天昊、楊藝源兩位弟子,從此曲陽人學會了雕琢。據史料記載,曲陽雕琢藝術迄今已有多年的歷史。
自西漢始,曲陽石工即用大理石雕琢碑碣等物,曲陽縣城南有座狗塔,據說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留念一只曾維護他逃出大火的義犬而征召本地石匠建筑的其時,全國各地崇尚佛教,大興土木,建筑寺廟,然后也促進了曲陽石雕中各種佛像著作的發展。曲陽石雕佛像外型嚴厲美麗,面貌嚴厲威武,或慈藹正經,線條流通,至今仍是傳統的首要石雕品類。年,從古剎修德寺出土文物中,發掘出佛像、金剛像等石雕著作200多件。在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東魏天對等年號和石雕作者姓名。經查,上述這些著作的作者都是曲陽縣人。唐時曲陽變成我國北方漢白玉雕像的發源地及雕造基地。
至元代,曲陽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現出楊瓊、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間雕琢演員元世祖忽必烈興修大都,招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陽石雕演員楊瓊因雕技精深,被任命為總管。據記載,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即是由楊瓊規劃監造的。明清期間,曲陽石雕技術更加精巧,清末曲陽人雕琢的《仙鶴》、《干枝梅》等著作在巴拿馬國際藝術飽覽會上榮獲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黨中央派慰問團到革命老區慰問,曲陽石雕工匠把他們精心雕制的各種石雕,贈送給慰問團。
后來,人民英雄留念碑、人民大會堂、前史博物館的興修,天安門的修正,毛主席留念堂的締造,趙州大石橋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陽石雕演員參加他們屢次遭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首都人民大會堂河北廳中的前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們完結的。年曲陽縣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我國雕刻之鄉”。這就是河北曲陽的發展歷史,相信在曲陽工匠的努力下,曲陽石雕會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