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題目,源起于跟朋友的一次聊天。說起雕塑史上有兩個堪稱杰作的門。她脫口而出“羅丹的《地獄之門》!”。“那還有一座《天堂之門》呢?”,她卻壓根沒聽說過。朋友說“我們只是愛好者,誰能兩個門都知道呀,那簡直是大神級了!”確實,知道羅丹的《地獄之門》的人特多,但知道吉爾貝蒂的《天堂之門》的就比較少了。于是,就有了介紹一下這兩個門的想法。
《天堂之門》:雕塑家吉貝爾蒂所創作的《佛羅倫薩圣若望洗禮堂青銅門的浮雕》,后來被米開朗基羅稱其為《天堂之門》這座浮雕大門塑造技藝非常高超,是文藝復興時期浮雕的代表作品。吉貝爾蒂為這座青銅門的創作幾乎傾盡一生心血。在這座浮雕中他采取了情節性的構圖,每塊浮雕為圣經中的一個故事。在畫面上采取了透視的手法,將遠景與近景處理得非常得當,使畫面的空間感更加深遠。與后來羅丹的《地獄之門》相比,吉爾貝蒂的浮雕手法更為古典與傳統,在浮雕有限的進深范圍內,運用嫻熟的手法塑造出深遠的空間感。
《天堂之門》共有兩扇,每扇門上的浮雕作品都分為五塊,描述圣經舊約傳說中的十組故事浮雕主要的場景有:亞當和夏娃,該隱和亞伯,諾亞,亞伯拉罕,以撒,以掃和雅各,約瑟,摩西,約書亞,大衛,所羅門和示巴女王。《地獄之門》:法國政府委托羅丹為法國工藝美術館的青銅大門做裝飾雕刻。羅丹在構思這件作品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帶著對吉爾貝蒂《天堂之門》敬意,他決定以但丁《神曲·地獄篇》為主題,創作一座《地獄之門》。
40歲起開始創作《地獄之門》,直到去世,羅丹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件作品的創作中他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法國政府撥給他一間工作室,羅丹又另外設置了兩間工作室,他輪流在三個工作室里工作,以便同時進行數個創作。《地獄之門》激發了羅丹無窮的創造力,在完成這件創作的過程中的“副產品”如《思想者》、《三個影子》、《吻》、《亞當》、《夏娃》等,都成了雕塑史上的巨作。
與《天堂之門》按照故事情節單塊區域構圖的方式不同,羅丹將整個大門作為一個畫面來構圖,只表現了一個主題:“你們來到這里,放棄一切希望!”《地獄之門》的門楣的上方是三個低垂著頭顱的男人體,被稱為《三個影子》,《三個影子》后來被制成了高192厘米的青銅群雕),他們的視線將觀者的目光引入下方的“地獄”門楣下面部分描述的是地獄的入口,即將被打入地獄的人們在痛苦掙扎,畫面的中央《思想者》,《思想者》后來被做成2米多高的單獨作品,成為羅丹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再往下,大門左右分為兩個部分,描繪的是無數罪惡的靈魂,痛苦絕望地掙扎著落入地獄。兩個雕塑家竭盡心血創作的兩個“門”都是藝術史上里程碑般的作品。但他們的風格卻有很大不同。
吉爾貝蒂的《天堂之門》是古典主義浮雕技法的典范,注重浮雕的平面性,也就是嚴格地控制浮雕的進深,在限定范圍內運用雕塑家的才華想方設法塑造空間與形體而羅丹的浮雕很大程度地打破了傳統浮雕這一規律,大膽地運用空間,甚至植入圓雕,使得整個畫面光影非常繁復。也曾有觀眾質疑這樣的空間造型造成過于繁復的光影,影響了浮雕畫面觀感。但我們把羅丹看做承前啟后的雕塑家的話,把這座大門當作他一生雕塑探索歷程的記錄的話,一切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