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是全國文明的雕刻之鄉,曲陽雕刻藝術源遠流長,在曲陽縣曉林鄉釣魚臺仰韶文化遺址處,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骨器、青銅器等制品,充分表明了“曲陽雕刻”是中國雕刻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曲陽縣志》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志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黃山盛產漢白玉,脂潤堅韌,質地細膩,是雕刻的上等石料。早在漢代,這一帶石工就利用黃山漢白玉雕刻碑碣諸物。
滿城漢墓出土的漢白玉男女俑五件便為曲陽黃山漢白玉雕刻而成,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曲陽石雕作品魏晉時,佛教傳入我國,曲陽石雕佛像、獅子,被廣泛應用于寺廟、陵墓等建筑,形象端莊,刀法雄健。及至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曲陽石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曲陽成為我國北方漢白玉雕像的發源地及雕造中心。這時的曲陽石雕作品,雕刻技法精湛,人物形象豐滿,衣飾清晰,造型美觀,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曲陽縣靈山鎮王處直墓出土的多幅石雕彩繪像堪稱極品,被作為國寶收藏。
元代,曲陽石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石雕藝人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贊為“絕藝”清末,曲陽雕刻藝人劉普治的石雕作品“仙鴿”、“干枝梅”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銀獎。自此,“天下咸稱,曲陽石雕”。新中國成立后,曲陽雕刻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曲陽石雕藝人先后參加了首都十大建筑和毛主席紀念堂的興建。改革開放后,曲陽雕塑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藝術門類日漸齊全,并承擔起全國眾多城市雕塑的設計、制作任務,被藝術界譽為“國家工程隊”。年,曲陽石雕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