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觀音,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佛教神佛,對于觀音的形象,在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最為熟悉的莫過于《西游記》里觀音菩薩扮相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民間很多人都稱呼觀音為“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在劇中觀音菩薩是眾多神仙中最親民的一個菩薩,而在這一部電視劇的影響下,很多人對于觀音菩薩越來越熟悉,而當時觀音菩薩的形象便是仿照唐朝時期觀音造像塑造的,相信大家都記得唐僧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介紹自己是從東土大唐而來的,去西天取經(jīng),雖說這是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但是在里面對于觀音菩薩這個角色的把握必須是要在唐朝石雕觀音造像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西游記里面的觀音菩薩描述會多少貼合我國唐朝觀音圣像說起唐朝,在那時期,可謂是世界最強勢的國家之一,不管是經(jīng)濟、社會、文化,還是與海外國家的交流多呈現(xiàn)多元化,以至于到現(xiàn)在很多海外華人都自稱為“唐人”甚至出現(xiàn)“唐人街”這些都可以說明唐朝開放式的文化影響至深。
同時,宗教也在唐朝這塊土地上強勢發(fā)展,最為著名的就有唐初高僧玄奘,佛教也在唐太宗的推動下,發(fā)展昌盛,全國各地建造了各種大中小型寺院,而這個時期的唐代石雕觀音造像在追隨隋朝腳步的條件下,開始有了自己朝代的觀音菩薩風格,出現(xiàn)了一種更新型的,更顯溫和圓潤、生動柔和的特色,人物造型也從南北朝時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各種佛、菩薩像,顯得雍容華貴,頗似唐代宮廷貴婦的形象、衣紋皺折也是線條流暢,富于節(jié)奏變化,同時顯出衣物的質地輕薄、緊貼身上,更顯得肉體的豐腴和體態(tài)的婀娜多姿,石雕觀音造像從唐初到后來逐漸成熟,日益女性化,面部圓深、眉彎而長、細目、著寶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婦的面相特征。觀音形象多變,自唐代以來石雕觀音像以手持楊柳枝、凈瓶的造型居多,也受到了普羅大眾的認可和喜歡。
唐代觀音石像特征總結如下: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發(fā)型,肉髻相對于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tài)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3.體態(tài)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tài)感。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5.臺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于座前若臺布,具時代特點。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我國歷經(jīng)多個朝代,從佛教觀音神像傳入中土后,形象在不斷的經(jīng)歷各種變化,形成了每個時期獨特的觀音造像風格,從而也為我們現(xiàn)代提供了對各個朝代經(jīng)濟、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