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以動物為形象的雕刻作品不勝枚舉,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新石器時代初期,選用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有陶制的、石制的、木制的和象牙制的等等。在河南發現的最早的陶塑距今大約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遺跡中更是發現了許多動物造型的石雕。大到老虎等兇猛動物,小到蟬鳥等小昆蟲,無所不包,造型簡約靈動,甚至還發現了最早的以龍等神獸為形象的石雕。
農耕文明促進雕像發展到了新石器的中后期,更是涌現出了很多的動物陶制雕像,除了常見的豬、羊、雞等家畜家禽之外,就連少見的烏龜和大象都出現了,神態逼真,如同活的一般,最典型的就要屬狗和鳥的石雕了它們有的低頭覓食,有的抬頭望天,有的駐守回望,甚至還有的狗背上就立著只活靈活現的石鳥。因為到了新石器時代后期,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農耕文明開始出現,豬、羊、牛、狗等牲畜也開始大范圍的飼養,這為雕塑的創作創造了條件。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熟悉這些牲畜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征,運用簡單的線條就勾勒出了神態生動的動物雕塑。雕像的特點甚至在一些大型動物的雕刻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無論是動作還是神態都更加的逼真靈動。
以這些大型動物為原型雕刻出的雕塑被用在宗教或是禮儀儀式上,乃至后面的商、周出現的青銅禮器與這時期出現的陶器有明顯的基礎關系后期的陶器還逐步的從寫實的范疇中升華出來,但是仍保留有一些動物的某些原有特征,器物造型上更加的生動和充滿趣味,使觀賞它的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進一步將抽象的意味凸顯出來。當然這其中,小動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題材,以小動物為題材的雕塑亦是夸張而富于生趣。以玉為原料雕刻的原始社會動物的雕塑也非常多,有的雕刻成龍的造型,有的雕刻成鳥的造型,有的雕刻成龜的造型,有的雕刻成魚的造型。
在許多歷史遺跡中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龍形和獸面的雕塑,具有宗教和禮儀上的作用,同時還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原始社會藝術與奴隸社會藝術之間深厚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