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牌坊很多都寫圣旨,龍川奕世尚書石雕牌坊則是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和兵部尚書胡宗憲建造的一座功名坊。胡富,字永年,龍川人。明成化十四年進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評事,掌管案件,平反眾多冤獄。明弘治初任福建全事,清理福寧滯獄積案,釋放二百余人。曾在山東、廣東、湖南、陜西等地為官。明正德初年,任順天府尹,宦官劉瑾擅權,胡富“獨不為折節(jié),辦事果斷,執(zhí)法尤堅,權貴畏其廉白”。
改任南京大理寺卿后,又揭露劉瑾受賄及支持豪勢奪取民田的劣行,開釋誤滴戍邊平民二十余人任南京戶部侍郎時,遭劉瑾勒令致仕。劉瑾受誅后,胡富被重新起用,恢復原職。不久,摺南京戶部尚書,疏通京都糧食渠道,整頓糧倉,積六年之經驗,上疏陳述弊政十余條,卻為權貴所阻,自責“居大位而不能舉職,是誤國也”,其后告老還鄉(xiāng)。在朝讒官卻誣陷胡富貪贓隱歸,朝廷隨即派出御史暗訪龍川,當行至村口附近登源河時,因缺橋無渡,只好涉水而過。此時,胡富正布衣草履率村民在對岸勘測河道,擬架設木橋,方便村民出行。
御史將所見所聞察告朝廷:胡富雖然為官數十載,但家境并不富裕,雖隱家園后又屢捐所蓄,修橋補路,福澤桑梓此后,朝廷降旨族表胡富,并命地方官府追加資金,在龍川登源河上架設木橋。這座木橋被人們稱為龍川“官橋”后改為石橋,并雕刻精美的欄板。曾氏家族石雕牌坊簡介;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區(qū)鄧坊鎮(zhèn)錦溪村的曾氏家族前,有座精美的石雕牌坊,在明神宗萬歷至明思宗崇禎年間,出了一件罕有的科第盛事,曾棟、曾益、曾軾、曾亨應父子兄弟叔侄四人,先后皆考中進士,并同朝為官。制作了石雕牌坊一座。此事在當時成為廣為傳誦的一代佳話。
明思宗朱由檢獲知此事后龍心大悅,于崇禎十三年下旨,特許在鄧坊錦溪村為曾棟、曾益、曾軾、曾亨應父子叔侄四人豎立牌坊,并親賜御筆“父了兄弟叔侄同朝”匾額,以夸父子兄弟叔侄四人同朝為官的盛事曾棟為父子兄弟叔侄四人中最為年長者,故當地民間也將此牌坊稱為“曾棟石雕牌坊”。“尚書探花石雕牌坊,系萬歷三十三年明神宗為施表夸耀漳州漳浦人林士章而賜建。林士章,字德斐,明世宗嘉靖年間殿試考中第三名,為人明辨是非,心胸寬闊,樂于助人,富有才學,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國史副總裁,深得明神宗賞識和信任,故特賜建牌坊一座,以夸耀其才德。
石牌坊為南北向,寬米,高11米,前后進深約2米,為十二柱三間五樓,龐殿頂,檐角飛翹,脊飾鶴吻坊身橫截面為杠鈴形。明間主樓樓檐,平板上嵌立一塊透雕雙龍“圣旨”牌坊牌匾,平板仿下的匾額上,正背兩面分別陰刻“尚書”、“探花”兩個大字。書法雄勁有力。匾額下以梁仿隔層,為一層字板和一層浮雕花板。透雕花板和雕花板上雕刻金殿廷試、官場迎來送往等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字板上鐫刻表者的名字和官職。字板花板下的大額仿上,浮雕雙龍戲珠圖案。兩次間的上下數層花板上,均透雕各種人物圖案,形態(tài)各異,生動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關于這座石雕牌坊的修建,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相傳清代重修“尚書探花”石坊時,不知是何原因,石坊總是搖晃,立不穩(wěn)。負責監(jiān)工的縣令十分著急,趕忙到石牌坊邊上那座僅有3平方米大、被稱為全國最小廟宇的伽藍廟觀音像去燒香,隨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藍頭上,說也奇怪,石雕牌樓石、牌坊就不再搖晃,穩(wěn)如泰山了。縣令見狀大喜,于是下令重修伽藍廟,并給伽藍戴了官帽。從此,漳州伽藍廟的伽藍就與其他地方伽藍廟的伽藍不同,頭上戴有官帽,其他地方則沒有。
石雕牌坊根據現殘存的坊體來看,該石雕牌坊制作形制頗為奇特,與眾不同,雖為六柱,但與常規(guī)六根柱子“一”字形排列的六柱石牌坊不同,石牌樓的正面是“八”字形,兩翼各立有兩相柱子。與中間兩根坊柱相連,成“品”字形三足鼎立之勢,整座牌坊呈“一”字形根據史料記載,石雕牌坊當年建成時規(guī)模宏大,極為壯觀,高達七層,其制作、雕刻也極為精湛石牌樓有6根大麻石石柱撐起,兩根中柱的前后夾有四只高達2米的威猛的石獅,以不銹鐵板嵌其外,堅如磐石。雖牌坊現僅存兩層,但其重要的史跡和精美的雕刻仍清晰可見。
石雕牌坊明間長6米、寬1米的巨型匾額上是明思宗親書的“父子兄弟叔侄同朝”八個大字,題字周圍是浮雕的人物、鳥獸、石雕麒麟、開運貔貅、石雕貔貅等圖案,明間的兩道大額柿和兩側次間的兩道小額仿上均雕滿各種花紋,次間的兩道額楊之間夾以透雕鏤空花板,次間上額楊上坐以石斗,牌坊結構,斗拱上承托檐頂,各種雕刻都十分精湛,堪稱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