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塔的分類,寺院佛塔,也被稱為寺院寶塔和石雕佛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o的譯音,佛經中譯為“窣堵坡”,別音“兜坡”,或稱“塔婆”。石塔,經幢各種石雕佛塔其平面形狀、立面體量、高度、檐數各有不同,在組合上還有單塔、雙塔、三塔、五塔和群塔我國的佛塔,不僅以其造型的英姿雄貌吸引著人們,而且還以源遠流長、技藝精湛的傳統裝修和裝飾,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建筑藝術的魅力。
寺院佛塔最早是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或各種法寶的而我國的佛塔建筑材料有木、磚、金屬、琉璃、石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塔或石塔得到了發展。下面介紹云巖寺佛塔。石雕佛塔云巖寺佛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巔,俗稱虎丘塔。寺院創建于晉代,是江南著名古剎。晚清以后漸趨衰落,現已辟為園林。石雕佛塔始建于五代周顯德六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為七級八面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自南宋建炎年間至清咸豐十年。前后七次遭到破壞,塔剎及腰檐、平座俱毀,僅存石砌塔身。
佛塔現高47.5米,底層對邊13.66米,自下而上逐層收斂,形成柔和的輪廓曲線外壁各轉角處作圓倚柱。塔面以槏柱分為三間,中辟壺門,左右隱出直欞窗。柱頭起闌額上置斗拱,承托腰檐,再以斗拱挑出平座。塔身由外壁、回廊、內壁、塔心室組成,形成雙筒結構。內壁亦作八邊形,四面辟壺門。塔心室平面除二層作八邊形外,皆為方形。塔內以瀝粉法堆雕“折枝牡丹”、“湖石勾欄”等紋飾,并施以紅、黑、白、黃、綠諸色彩繪。經測量,塔體已向東北傾斜2.34米,第二層樓面南北高低0.7米。經多次整修加固,現已趨于穩定。
建筑在室外的佛塔是這樣,供奉在宮中的佛塔更是如此它們經常用金、銀、珠寶、翡翠等珍貴的材料進行鑄造,雕鏤和鑲嵌,更顯示了佛塔裝飾的高度藝術性。如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供人觀賞的稀世珍寶乾隆金發塔,歲月已流逝了200余年,依然閃閃發光,顯示出當年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佛教石塔佛塔,花崗巖石塔。喇嘛塔:雖然是由古印度、尼泊爾經西藏傳人中原地區的,但它的外形卻發生了變化,不如從前了。印度、尼泊爾的喇嘛塔基座特別大,塔肚是直線的,而且肩部的圓弧做得簡單。
中國的喇嘛塔基座為須彌座,塔肚十分大,為覆缽形,塔肚之上是塔剎,塔剎由剎座、剎身與剎頂三部分構成俗稱塔脖子的剎座,實際上又是一個須彌座,不過勁細、小型化了。寺院佛塔在修建過,修建時曾在塔內發現了浮雕石函、鑲銀鎦金鏤花楠木經箱、繡花經帙、越窯青瓷蓮花花碗、檀龕寶相、鐵鑄金涂塔、銅鏡等大批五代和北宋文物,為研究云巖寺石雕佛塔的建造年代和蘇州的地方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天青石也是元代以前佛塔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山西地區以小型塔采用天青石居多。
按照外部造型分類:山西地區早期的石雕佛塔按照形制有以下幾種,石雕佛塔石經幢等雕刻制作,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密檐式塔、經幢式塔、經塔、造像塔、喇嘛塔等其中樓閣式塔和密檐式塔是大型佛塔的主要類型,而小型塔里面主要包括了亭閣式塔、經幢式塔、造像塔、經塔。樓閣式塔在中國本土產生的第一種塔,唐代之前大多是木結構的樓閣式塔,之后就以磚結構的居多了。樓閣式塔仿造中國的樓閣所建,大多可登臨供遠眺之用。石雕佛塔,寺院佛塔密檐式塔在山西地區是在唐代一直就有實物存在,尤其是到了遼代以后數量逐漸超過樓閣式塔成為了佛塔形制的主流。
喇嘛塔在山西元代之前的佛塔實物里面也占有一席之地,不過數量不多,規模相對較小,而且大多保存不好,只是到了元代才有了五臺山白塔和圓果寺阿育王塔這兩個較有規模相對完整的實例出現石雕經幢石塔欄桿亭閣式塔是宋代以前運用比較廣泛的形式,宋代開始使用就比較少了。亭閣式塔主要是用于墓塔等紀念性質的單層小型塔,砌體結構的較多。造像塔都是石材雕刻而成,塔外表都有很豐富的佛像雕刻等裝飾,其實嚴格來講造像塔更像是在雕刻作品上反映的佛塔及佛教元素的一個集合體,而且造像塔一般都是成批出現的。
石雕經幢其實是在唐宋時期由經塔演變而來的,這兩種小型塔均為石材雕刻而成,最早是表面都有經文雕刻,到了后期演變成為了佛像或者花紋石雕佛塔。佛塔石塔、出食臺、寺院經幢制作到了元代還出現了一些形制不同于傳統的新型寺院佛塔,我將其稱為異型塔。這種塔沒有什么規律可循,數量較少所以這里就不做過多介紹了。隨著佛教的發展演變,佛塔的建造意義也更加廣泛,有的為供奉佛舍利而建,有的為尊釋伽之遺物而建,有的為敬八尊佛而建,有的為珍藏經頌而建,有的還為埋葬眾僧而建,等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