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至古稀的王祖光不僅是在壽山石雕界屈指可數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雙料稱號獲得者,更享有“觀音王”的美譽——他所雕刻的觀音端莊慈悲,動靜相宜,富有現代成熟女性的母性之美,給人以超凡脫俗的審美感受。王祖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謙遜地表示,被稱為“觀音王”不是因為自己刻得最好,而是因為自己姓王;說自己“雖然已經70歲了,但仍在學習中”;他對壽山石雕行業的現狀也不愿妄加評述。
但是,在談話中,可以感覺出他在壽山石雕藝術上的嚴謹和自我要求之高,“壽山石資源有限,搞我們這一行在藝術上一定要認真研究,盡可能負責地雕刻每件作品,不能眼睛看著錢,手上去雕刻”創新貫穿藝術生涯從上世紀代嘗試將現代與傳統技法相結合,進行現代英雄人物石雕創作,到上世紀代任石雕廠廠長帶領職工奪得多項國家級工藝大獎,再到后來主攻佛教題材作品尤其是觀音的雕刻,獲得“觀音王”美譽。創新,一直貫穿著王祖光50多年的藝術生涯。王祖光年出生于著名的壽山石雕之鄉——東門后嶼鄉。他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喜歡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加上父親是制硯師傅,癡迷壽山石雕,對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上世紀代,王祖光小學畢業后,便一邊念書,一邊跟著父親學藝年,16歲的王祖光跟隨父親進入福州石雕廠,拜壽山石雕大師林友清為師,后又受教于另一位大師周寶庭。王祖光學藝非常刻苦,除了跟著師傅學習刀法等傳統的雕刻基本功外,還到工藝美術學校進修,努力掌握現代繪畫、雕塑技巧,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在石雕廠,王祖光的雕刻天賦很快就得以顯現。上世紀代,提倡工藝美術界百花齊放,為工農兵服務,英雄人物成為當時時興的題材。
年,21歲的王祖光創作的壽山石雕《少年英雄張高謙》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一等獎年,王祖光創作的《放風箏》、《亞非拉之歌》、《全世界人民大團結》等作品也備受關注。“文革”結束后,福州市有意提拔業務能力強的骨干領導石雕廠,年,不到40歲的王祖光成為福州石雕廠的廠長,他要求石雕廠職工要勇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從小受父母影響,王祖光也信仰佛教,而多年來專注于佛教題材的雕刻,更是令王祖光的性格變得謙遜、有禮、平和。這一點,從記者跟他的對話中能強烈感受到。
“關于‘觀音王’這個稱號,我在這里糾正一下,因為我姓王,又刻觀音,所以人家叫我觀音王,不是說我刻得最好”盡管他以觀音雕刻聞名,但是,其實他的創作涉及各種題材,“既有傳統人物,也有現代人物,此外,作為成熟的雕刻師,動物、山水、花鳥也都得會刻。”迄今為止,他很難說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我自己還在總結、學習。”三十多歲的女性最具觀音美年,王祖光迎來了其藝術生涯中最大的創新——用壽山石尤其是荔枝凍石進行有現代女性特征的觀音的雕刻。
當時壽山石礦區剛好開采出一批荔枝凍石,荔枝凍石顏色非常豐富,其中白色荔枝凍石非常純凈、通透利用這種石頭雕刻什么題材好呢?王祖光苦心琢磨。他想到,傳統觀音菩薩的形象跟荔枝凍石的石頭特質非常貼近,于是決定試著雕刻觀音。王祖光說,壽山石每一塊石頭的形狀、顏色都不同,而且雕刻進石頭內部之后,會出現裂紋、砂質或色彩的改變,令雕刻師措手不及,而在這些變化面前,雕刻師的基本功就顯得極其重要。“有了基本功,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而基本功過硬,應變能力才會強。
”就這樣,憑借扎實的基本功,王祖光用荔枝凍石這一新材質雕刻出來的觀音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漸漸地,以觀音為主的佛教題材人物的雕刻成為他的主攻方向王祖光精心研究過各個朝代瓷器、木刻、銅雕、繪畫、石窟等各種材質的觀音造型,尋找觀音形象演化的藝術規律,逐漸給自己的觀音創作定位。作為壽山石雕刻大師,他在這一傳統題材上的突破在于,他所創作的觀音形象擁有當代三十多歲的中國女性之美。
為何選擇讓觀音以這個年齡段的女性面孔示人?對此,王祖光解釋道:“女孩子十幾二十歲的時候還在求學階段,各方面都不成熟,而到了三十多歲,事業上有了一定的成就,也結婚成家,生了孩子,這時候的女性是最完美的女性,不僅外表美,而且洋溢著一種母性的內在美,而在觀音這一傳統形象身上,就有這樣一種母性美”遵照這一理念,王祖光雕刻出的觀音臉部略成長形,雙頤豐腴,五官略縮,鼻梁隆起,雙目微閉下視,既面目清秀又有慈悲的神態,而在觀音形態的設計方面,王祖光以靜為主,靜中寓動——體態不宜婀娜,動作也不宜過多,而著意表現一些小小的動感,在細微之處獨運匠心,或借手指的彎曲,或借衣帶的飄動,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法,使觀音造像在禪思的神情中流動著一股靈氣,這樣的觀音在具備了神的味道的同時,又擁有了現代女性的生活美。
貼心:如何保養壽山石壽山石屬葉臘石,質地滋潤,富有光澤,硬度較低一些品種在開采時因爆炸震動結構遭受破壞,多裂紋、裂格,如果不善加養護,日久天長就會枯燥易損,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以油養石之風。保養壽山石最理想的油料是陳年白茶油。茶油經過一年以上時間的沉淀,其上層白色透明部分,清洌不膩,是壽山石保養的理想油料。在中國的香港、臺灣等地以及新加坡,一些藏家喜歡用橄欖油養石,效果也很好。在對壽山石雕刻品上油時,可先把少許油滴在軟毛長刷上輕輕刷之,然后用手撫摸石面。
陳列時宜放置在不受陽光直射的地方,玻璃櫥應加以密封,因為抹過油的產品,容易粘灰櫥柜中如裝上日光燈、射燈之類來照明,還需在櫥內放幾杯水,讓水蒸發,增加濕度。石表被灰塵、污物沾染時,只要用細軟的綢布輕輕擦抹、即可恢復光彩。壽山石硬度低,切忌用金屬片或其他硬物修刮。小件的壽山石雕及印章,人們經常握在手中把玩,怡情養性,其樂無窮。但是壽山石高山系中的大部分與田黃石則不適宜長久握在手中。
因為這類石頭質較松,且因開采時受震動,招致許多裂紋隱于石內,由于手有熱度,握久了石溫就更高了,裂痕也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小件壽山石雕品最好抹些油,在小心玩賞之后,放回柔軟的錦盒內,以免碰撞損傷。打蠟、油養是壽山石養護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并非所有的壽山石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油養。不同品種的壽山石,保養方法是不盡相同的:●田坑石溫潤可愛,石性穩定,無需過多抹油。時常摩挲把玩,既能養石,又可養性。●水坑石質堅通靈,以色清為貴,只要經過認真打磨揩光,不受硬物碰擊,即可保持晶瑩,不必時常擦油。
●芙蓉石特別滋潤、潔白,尤其是藕尖白、豬油白,“入手使人心蕩”,也不能上油上油后的芙蓉石即泛黃,甚至出現石中黃白不勻的色彩。古人已有這個經驗,他們把上油后的芙蓉石,謂之“油泡芙蓉”。收藏者把玩芙蓉石時,可在臉部和鼻翼兩側輕擦,讓微量的脂肪油保養最為適宜。故用油養石不可一概而論。●壽山石中的老嶺石、柳坪石等不通透的粗質石,刻制成雕品后,外表最好進行一次上蠟揩光技術處理。經過打蠟后的壽山石,石性穩定,無需再進行油養,但珍貴的壽山石切忌隨意加熱和打蠟,不然有失“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