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化節·海峽兩岸雕琢藝術溝通展”在鼎峙藝術館隆重舉行。這次活動由惠安縣人民政府與臺中市雕塑學會一起主辦,惠安縣鄉鎮集體工業聯合社、惠安雕琢藝術研究會、惠安鼎峙藝術館聯合承辦。這次共會集展出海峽兩岸81位雕琢藝術家的110多件藝術精品。
開幕典禮上,典禮主持人、惠安縣鄉鎮集體工業聯合社黃主任提到:“我們希望經過這次展覽,展示兩岸雕琢藝術家為之執著和沉醉的創造認識,然后推進兩岸在雕藝人才、技能、資源的同享與溝通,進一步昌盛雕藝創造,助推學術研究,進步雕琢藝術水平”惠安,位于福建省東南濱海中部湄洲灣和泉州灣之間,依山臨海,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是福建省聞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本籍地。雕藝工業是惠安的傳統工業,也是惠安的支柱工業,一起又是惠安文明工業中的首要組成部分。惠安雕藝源遠流長。
千百年來,惠安先民融華夏文明、閩越文明、海洋文明為一體,遵循晉唐之遺風、宋元之神韻、明清之風范,使源于黃河流域的北派雕琢藝術,逐漸融會為細膩精美、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個性,并伴隨著修建藝術的發展日見昌盛,變成中華優異傳統文明的一朵奇葩惠安石雕技藝一傳入就有適當高的水平。現存惠安境內最早的石雕著作是唐末威武節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馬、羊等園雕和蓮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多年,其技術已到達適當高的水平。宋代的洛陽橋遺存的石將軍、橋墩石塔的佛像雕琢、中亭的題詞沉雕,不管采石、石雕都說明其時的技術水平很高,而洛陽橋修建的領導者蔡襄其母親為惠安人盧氏。洛陽橋是一座由石條疊成橋墩用海礪作固定物的跨海大橋,橋面有條有些長達3丈重達10噸。
在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條放在船上,漲潮時使得橋墩固定,待退潮時;船體降低,石條放置于二橋墩中,作為橋面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內挖掘的。如此無窮的工程,必需依托惠安工匠參與。即是泉州東西塔的石料經考證也是惠安境內挖掘運去的,其很多圓雕和浮雕神佛像離不開惠安工匠的雕琢。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的石雕商品更多。興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這類遺物有張岳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這些都象征了其時較高的術水平。
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石城是清時重回滿師弟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期間,藝術個性趨向精雕細琢,重視線條構造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個性這一期間,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的承上啟下的期間,也是石雕工人開端走出惠安向外發展的期間。除本省各地外,還通過華裔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發展。從甲午戰爭后,臺灣島內大興修建之風。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臺灣參與石雕加工出產,并有不少人在臺安居。張悃部下,帶來的石雕技藝,變成閩臺關系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