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拴馬柱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民間石刻藝術品,石雕拴馬柱原本是過去鄉紳大戶等殷實富裕之家拴系騾馬的雕刻實用條石,以堅固耐磨的整塊青石雕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寬厚相當,約厘米不等,常栽立在農家民居建筑大門的兩側,不僅成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機構成,而且和門前的石獅一樣,既有裝點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時還被賦予了避邪鎮宅的意義,人們稱它為莊戶人家的華表。自從人類馴化馬,并為人騎乘運輸起,石雕拴馬柱就必不可少。
明清兩代,石刻的拴馬樁已非常普遍,民國以后,汽車等新的代步工具慢慢替代了騎馬出行,拴馬樁就逐漸減少了馬、驢、騾在北方地區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一個家庭擁有的土地越多,所需的馬匹也就越多,所以在北方農民的心里,拴馬樁又是富裕的象征和標志,這也是大批的拴馬樁能夠產生和保存下來的重要的心理因素。石雕拴馬柱置于富戶人家的大門兩側,成對或成排狀,從而與門前建筑互相映襯,成為宅院建筑的有機構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
拴馬樁一般高2米左右,寬厚相當,約厘米不等,特別高大粗壯的,高可達3米以上,尤其是雕刻精美的被譽為看樁、望樁或樣樁,堪稱莊戶人的華表石雕拴馬柱為中國古代人民文化藝術的產物和智慧的結晶,對考古和文化藝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封建社會,強調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謂之禮。視宅舍宮室為禮之具也。以禮制倫理門庭,講究宅居的識別性和各種象征、隱喻乃至禁忌。現存南朝蕭景墓表,簡潔秀美。若除去樁礎方座,柱身銘刻墓主職銜的方牌和雙柱頂部的辟邪造型相連接,其簡化形制近似后來的華表,兼標識、辟邪、裝飾功能于一體,應是望樁或華表的別體。
模式同構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最大特色之一無論陰宅、陽宅,上之軍國,次及州郡縣邑乃至山居,但人所處,皆其例焉。鄉宦世家在攀高附貴、矜勢炫富的心理驅動下,降級而仿效華表形制,作為望柱,立于陽宅門前,以彰顯門第,表劂鄉里,正是民間拴馬樁之濫觴。在科學不昌明,生產力低下,文化思想愚昧的封建社會,人力無法支配的天災人禍是中國辟邪文化滋生的土壤。古人認為石雕拴馬柱可以鎮宅。石雕拴馬柱造型的大同小異,也是其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
樁體構成的的大同,是歷史遺制的認同和社會的從眾觀念;樁頂雕飾的小異,則是宅主和雕工充分施展自由創造的空間石樁最精彩和耐品位處,也就在人獅造型一家一個樣,絕無雷同。民間藝術雖然有造型程式化,符號化特點,但絕不意味著千篇一律的復制。石樁造像姿態各異,精神殊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