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位于校場路的源藝齋石雕館銅制的大門,一架木質雕花屏風迎面敞立,屏風前擺著三座原石,花紋也不相同卻都美倫美奐。高度在6090厘米之間,寬度在4060厘米之間,屏風右側也擺著一座高約130厘米,寬60厘米的原石,取名“流金溢彩”。這四座原石未經雕琢,美感和精致卻渾然天成。屏風左側是木柜,陳列著部分石雕。這時,一名身著白底微彩條紋襯衫的中年男子起身,笑著迎過來,他便是這里的主人,王科懿。
王科懿出生在青田石刻廠對面的一戶居民家里,父親是青田美術公司的專職司機,也因著這份便利,王科懿自小就可以常出入美術公司9歲時,王科懿因為好奇和貪玩,跑進了石刻廠,當見到青田石雕那溫潤的石材質地和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藝后,他便從心里喜歡上了這些石頭,也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科懿回憶說,他念小學和初中時,一有空就喜歡往石刻廠跑,他喜歡看石雕師傅們雕刻那些石頭,多年的熏陶讓他積累了鑒賞經驗。上世紀代,青田掀起了一股出國熱,王科懿也隨著潮流來到西班牙。剛開始,王科懿在北部小城的一個中國餐館做廚師,后來自己經營餐館和超市。
在西班牙的奮斗的,使他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也找到了人生伴侶在國外的幾年,使他有機會了解國外的市場,為以后石雕銷往海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和妻子一起到了臺灣,決定在臺灣設立青田石雕的銷售點。1996至的間,他幾乎每兩個月往返一次廣東和臺灣,進貨和銷售。“每年廣東的春交會和秋交會,我一定都會趕去參加,因為它集聚了全國各地的特色產品,不僅青田石雕,全國各地的石雕精品都是我采購的對象。”多年的經商經驗和對石雕獨到的鑒賞眼光,使王科懿在經營石雕行業方面做得順風順水。
他謙虛地說,“做石雕經營,每天和石材、石雕打交道,看的、玩的、品的,身前身后都是石雕藝術品,一買一賣所獲的利潤,不能簡單地看成是錢的收益,更多的是用眼睛發覺石雕的藝術價值,是心靈的享受”,王科懿回到青田,爾后開設了源藝齋石雕館。石雕藝術品在他的眼里不僅是一件商品,也附加了感情,對他而言,每件石雕藝術品都是一件絕無僅有的孤品,世間沒有兩塊一模一樣的石材。現在已經頗具經濟實力的王科懿正是基于這一點,不惜以高于原來售出價格的六、七倍重新把自己售出的三件石雕精品買回來。雕刻名師張愛廷的佳作《喜梅》,以3萬元轉給臺北的一位收藏者,后,王科懿以約20萬元的價格取回。
“20萬取回也是值得的,要不然,現在還在臺北呢”他認為,好的藝術品要盡可能有好的陪襯,館里用來擺放石雕的大部分柜子用的都是黑檀木,從燈光、柜子都盡可能展現石材的色澤透度和雕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