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也即媽祖廟,多設在沿海城鄉,內陸地區是不多見的,據查考,我國內陸地區的天后廟僅有三處:湖南芷江、貴州鎮遠和黃平舊州。其中,湖南芷江天后宮是內陸最大的媽袓廟,坐落在湖南主江侗族自治縣縣城舞水河西岸,與縣城隔河相望。據清同治八年《芷江縣志》記載,芷江天后宮原是福建客民會館,系“乾隆十三年福建客民創建”,至今已有260多年歷史。
芷江天后宮坐西朝東,占地面積3700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1970平方米,南北建有耳室,中間三進:戲臺、正殿、觀音堂,左為財神殿,右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除梳妝樓已拆外,全部建筑結構基本保存完好在芷江天后宮的建筑中,最為值得稱道的是布滿浮雕的青石門牌坊。門坊高10.6米,寬6.3米,重檐廡殿頂門樓形狀,樓頂斗拱飛檐,正脊岔脊十二金鯉咬脊,明間頂樓正脊中央飾攢尖寶葫蘆,明間樓檐下,正中嵌有五龍拱圣豎匾,匾額上鐫刻“天后宮”3個大字,用筆渾厚圓潤,曲盡書法之妙。門坊為四柱一門,兩根中柱之間為一個高大的拱門,中柱與兩側邊柱之間以布滿浮雕的墻體相連,兩根中柱下部前面雄師蹲踞,石鼓對峙。
門坊底部左右為青石鋪地平臺,平臺周邊圍以雕鏤有雙龍、大象、金瓜等飾物的石質欄桿,17級青石臺階緊接沿河石街,其下,舞水滔滔,碧波蕩漾,門坊更顯雄偉、奇峻芷江天后宮門牌坊的坊身,各個部位都布滿精美絕倫的深淺浮雕。全坊共有大小不一的浮雕圖案95幅。最大幅的面積達2.62平方米,最小幅的面積僅0.09平方米,錯落有致,和諧相配。龍鳳魚獅、竹木花草、神仙人鬼、船橋樓閣,形象生動逼真,畫面清晰如故,無不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八仙過海”、“丹鳳朝陽”、“二龍爭珠”、“八王巡天”、“魁星點斗”、“連升三級”、“魚樵唱和”、“耕讀為本”、“獅子滾繡球”、“洛陽橋”、“武漢三鎮”等各種圖畫,均用深浮雕、淺浮雕、鏤空透雕等各種技法精雕細刻,細膩入微,形態生動,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堪稱鬼斧神工其中的“洛陽橋”和“武漢三鎮”兩幅,其雕刻更為精妙絕倫。被喻為芷江天后宮門坊“翡翠上的藍寶石”。兩幅圖畫的浮雕,構圖奇巧而精致,采用鏤空透雕與剔地平雕相結合的工藝大雕細刻。畫面上,洛陽橋下波濤滾滾,一艘箬篷小舟正拍浪穿行其間,船頭馳至浪頭之上,乘船之人或緊貼箬篷,或鼓勁扳艄,雖情勢危急卻并不驚慌失措,橋上有數十人,見此情景,或焦急欲呼,或嘖嘖稱贊,神態各異。
橋后城池,旗桿高豎,旗幟上書寫著“泉州府”三字,一邊橋頭礁石疊魚,石上刻有“洛陽樓”3個字整幅浮雕畫面,布局周密合理,動靜結合,將現實與傳說融為一體,使人仿佛身臨其境,極富感染力。另一幅“武漢三鎮”浮雕,雖面積僅0.216平方米,但將繁華的漢陽、漢口、武昌三鎮盡收其中。畫面上,長江、漢水波濤洶涌,江中有102艘船只在浪潮中往來行馳,一派繁忙興旺景象。船上的人或搖櫓,或閑談,或對弈,或飲酒,或對歌,千姿百態,神情可掬。岸上三鎮沿江的旗斗上,刻有各鎮的衙門名號,筆畫雖細若蠅腳,卻字字清晰可辨。
三鎮城樓房屋,櫛比鱗次,無不歷歷在目可為方寸之地盡顯宏大場面,細微之處不失毫厘之差,其雕工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