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獅子在中國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出現他和石雕麟麟、石雕貔貅一起成為我國的靈獸。在宮殿,寺廟,佛塔,橋梁,府印,園林石雕牌坊上面,陵墓,以及印章上都會看到它。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這些石獅子伴著滄桑巨變,目睹著朝代的興表更替,已成為中國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裝飾物。
但是中國古代沒有野生的獅子,這些石獅子雕刻藝術起于何地、何時?又如何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的藝術的一部分的呢?石獅子的起源石雕獅子,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來的,相傳東漢年間石雕獅子被作為禮物送給我國的皇帝,隨著佛教傳入我國,被佛教推崇的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威嚴的靈獸我國很快從印度等地學到了石獅子的刻藝術,并且陳列于墓對。到唐代時,石雕獅子的雕刻藝術達到了頂峰,而且石雕獅子制作設計被完全中國化了。我國的石刻藝術大師將石雕獅子被完全中國化了。我國的石刻藝術大師將石獅子雕刻得異常壯麗逼真,頭披卷毛,張嘴揚頸四爪強勁有力,神態盛氣凌人。
石雕獅子的作用在明代后,由于石獅在民間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宮殿、府第、陵墓、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雕獅子守門,門楣檐角、石欄桿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獅子作為裝飾。看門獅子的擺放是有規拒的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子一般都成右前爪玩弄繡球,象征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力;門口右側雌獅子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子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石雕獅子象征子孫綿延。石雕獅子的制作講究獅頭要有13個卷毛疙瘩,并隨官職降低逐級減少,而七品官以下門前就不準放獅子。
但這種限制在短時間內便廢止了,因為,石獅子在建筑上的應用已形成程式,且發展廣泛石獅子的神秘感和威猛感逐步減退,吉祥秀媚氣象逐步加濃,園林、私宅和非佛教寺廟也用獅子做守護。在明清的守門獅都是雌雄成對,雙雙蹲坐門前,雄獅戲繡球象征權勢和一統寰球,母獅撫小獅象征子嗣昌盛,源遠流長。北京是元,明、清三個王朝的建都之地,薈萃了中國封建社會古建筑中的獅子大成,其尤以故宮石獅子最為著名。故宮的天安門大石獅,前后排列,分為2對,共4蹲。石獅的形貌相似,呈圓團狀,用巨石雕刻。
這4尊大石獅連座高3.4米,每尊重15噸,與天安門正面的方梯形筑形成了線條和形象體塊的對比,石獅與黃瓦紅墻的建筑互為映襯,使紫禁城更為莊嚴,肅穆和神秘這尊大石獅,雕刻于明代。石雕獅子的莊嚴形象和祥瑞之意,石獅瞪著大眼,微微頭,半咧著大嘴,盆毛工整地交圈成渦狀半球。石獅身披彩帶,右邊的雌獅撫著仰臉做耍的乳獅,左邊的雄獅踩著繡球。4尊石獅的頭頂都有13個疙瘩,這是當時的最高規格。這4尊石獅是中國明清獅子的典范,是北方獅的代表,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國獅子藝術中的正宗,今天我們制作是獅子仍然以他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