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去龍塢的一家雕塑工廠看了看,那里正在制作武林廣場站圓柱頂端的浮雕。和最后成品按照同比例大小的玻璃鋼模型已經可以看出很多細節。僅僅是下午旁觀的這幾個小時,都讓人體會到地鐵公共藝術制作的不易和精益求精。份可基本完成車站主體裝修公共藝術“美容”完成地鐵1號線的土建工程進展順利,湘湖站、湖濱站、文化廣場站、火車東站的個別出入口將于7、陸續完成,其余站點的土建工程都已經完成。
車站的“骨架”有了,臉面當然也得好好“美容”下目前地鐵站裝修工程的施工單位已全面進場,份可基本完成車站主體裝修。而15個站點的公共藝術空間也將陸續進場,在前將全部安裝完畢。地鐵是城市實力的體現,地鐵形象則是城市文化的表現。這15個站點里,作為重點站的武林廣場站,文化內涵豐富,地理位置重要,是能夠代表主城區主體文化的中樞站點,它的公共藝術由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設計創作。
在設計者眼里,地鐵的公共藝術不僅僅是幾面藝術墻那么簡單,它不是一件孤立的藝術品,更多地要與周邊環境和地域文化相結合武林廣場站公共藝術直接嵌入了許江個人的藝術創作,四面高4.5米、長15米的鑄銅浮雕墻采用了《陽光·葵園》的主題,分別用青銅淺浮雕的制作工藝在墻上布滿春夏秋冬四季的向日葵,暗合了武林廣場的前身紅太陽廣場。站廳的32根圓柱將包上綠色的玻璃,中廳的20根高米,四周的12根高4.1米,全部安裝上統一的向日葵銅雕柱頭,葉片同樣是綠色,凸起的花瓣會打磨出金黃的色澤。昨天我看到的就是柱頭的制作過程。
一個銅雕要做四個模型三個模具追求完美前后否定了三稿在我面前這個最大直徑有1.7米、高70厘米的柱頭,雖然還只是個玻璃鋼模型,但已頗有氣勢創作者除了許江外,還有美院教授和學生協助制作。我學著幾個美院創作人員的樣子,蹲在地上端詳,果然視覺效果更好。因為這些柱頭將來會在4米多高的位置,乘客在下方行走,目光只能仰視,柱頭上寬下窄,葵花面都微微向下,24朵葵花,沒有一朵是重樣的。
整個銅雕的出爐過程比我預想的要復雜得多在確定了設計方案后,首先要用鋼筋架和木條搭起一個架子,這是方便制作者用雕塑泥進行創作,這第一步的泥塑被稱為“上大泥”,做出第一個模型泥塑模型成型了,在外面糊上石膏,分十一塊制作石膏模具,然后在模具里灌上玻璃鋼,制作出第二個模型。這玻璃鋼實際上和鋼鐵沒有關系,是一種纖維強化塑料。我昨天看到的就是玻璃鋼模型。玻璃鋼模型雕琢完了,外頭再用硅膠套上制作模具,灌上蠟,就制作了第三個蠟模。蠟模外要再用江沙這樣的防火材料做一個模具,進行燒胚,將蠟融解,進行鑄銅,這道工序完成了,最后出來的才是我們未來會在地鐵站看到的公共藝術品。
這過程復述一遍都顯得繁瑣,更不用說是制作中的種種麻煩光是泥塑就已經做了三稿,有一稿已經做出了銅雕的樣品,但制作出后創作團隊感覺作品的比例和細節還不夠完美,又推翻了。精心打磨細節“藝術么,差一毫米都不行”想象中,藝術家的創作應該是美的,風雅的,富于觀賞性的。可實際上見識的創作過程卻充滿了悶熱、噪音、粉塵和蚊蟲,所謂雕塑工廠其實不過是一家搭了頂棚的農居,藝術家們手里拿的不是畫筆或雕刻刀,而是嗡嗡作響的切割機和電鉆。許江剛下飛機,就親自趕過來修改。
他一會兒湊近細看,一會兒站遠了打量,對哪里的細節不滿意,用鉛筆先畫上線條,再用切割機開始打磨巨大的噪音伴隨飛揚的粉塵,難怪剛才美院的教授都自嘲說搞創作做的是民工的活。如果哪里需要重新雕琢,就端過一盆像水泥一樣的灰色玻璃鋼,這兒抹抹那兒貼貼,等漿體干了,再用打鉆機重新鉆孔,看上去這活和水泥工也很接近。我忍不住問創作人員,其實乘客隔著那么遠,根本看不清細節,為什么還要雕琢得那么細致?他的回答是,藝術么,差一毫米都不行。
也很奇怪,僅僅是打磨了下線條,或是削薄幾個毫米,有些看上去單薄的葉子變飽滿了,葵花也顯得更有生氣大家將來到了武林廣場站坐地鐵時,不妨放緩腳步,欣賞下柱子上的向日葵,感受下其中蘊含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