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的獅子柱頭在當時具有雙重象征意味。整個石柱象征宇宙之軸,寶輪即是佛法的象征,又是征服世界的轉輪圣王的標志,桂頂的雄獅隱喻著佛陀喚醒世人的大力獅吼,也顯示了孔譽王朝遠震四方的聲戚。飾帶上的四只動物代表宇宙的四個方位,與四個法輪間隔交錯,構成回環往復。奔走流著之勢,象征著佛法的廣布、王風遐被。
總之,整個柱頭的造型完美地體現了阿育王以轉輪圣王自詡,要憑借佛法的威力對世界進行精神征服的觀念,邁出了佛教雕刻藝術發展的堅實的第一步而今,鹿野苑獅子桂頭被視為印度傳統文化的象征,其造型圖案已被作為印度國徽。魯藝源青島雕塑公司小編了解到,佛教徒將釋迦牟尼的遺骨稱為舍利而尊崇,又將埋葬舍利之墳家作成半球形覆缽式,稱為草堵波,簡稱塔婆或塔,用以作為禮拜的對象,塔的基壇周圍則以石垣圍繞,表面施以浮雕裝飾,又環繞著半球形的塔建造石柵欄和石門,上面往往布滿浮雕、圓雕等作品,極為豪華壯觀。置在墻被既是一座象征性建筑,同時也是佛陀形象的具體再現。
對佛的自然遺骸的禮拜使朝圣者認為佛是一個存在于宇宙萬物之中的實體,一個有一定結構、按照定的比例關系和神秘意義相結合的明確體系而精心調整和設計的宇宙圖形在阿育王時代,曾建立了許多石塔,以藏佛舍利。
據說當時建有人萬四千座塔,其中北印度的帕魯德&;)萃堵波、桑奇大塔保存至今,成為印度的著名圣跡,反映了那個時代佛教雕刻藝術的特色,以及佛教活動和社會生活的狀貌,是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代表。帕魯德軍堵波原址在今印度中央邦瑟德納縣附近,始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公元前二世紀后期的翼伽王朝又加以擴建,并用硬質的紅褐色砂石替代了原先的木質塔門和圍欄,但其形制皆仿原木構建筑這些石材上都裝飾著精美的浮雕,總體視覺效果類似木服,仍可明顯看出木刻刀法的痕跡。保存較好的東門兩側的立栓,呈4根八角形細柱集束狀,柱頭冠以鐘形垂蓮柱飾,頂板雕有臥獅。橫梁頂上刻有棕櫚葉飾承托的法輪,兩旁配置三寶標。中間橫梁上刻有圣樹禮拜圖等浮雕。從這座塔門雕刻上,可以窺見孔雀王朝阿育玉石柱柱頭的流風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