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縣”甘谷,自古就流傳著古老的木雕技藝,大到亭臺廟宇、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擺設、日常用品,處處可見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即便是如今,走進甘谷,漫步于城鄉,無論古宅還是新第,都可從其木質門窗上的雕飾,以及檐板間的彩繪或浮雕中窺得這里木雕藝術的精湛。不言而喻,這片土地藏匿著無數以木雕為生的能工巧匠,甘谷木雕縣級非遺傳承人宋偉強便是其中一位。
仲春時節,沐浴著輕暖的春風,記者來到了位于甘谷縣磐安鎮四十鋪的神藝木雕廠還未走進,隔著大門便聽見鋸聲陣陣。推門入內,滿眼皆是擺放一地的木雕成品和半成品,空氣中更是彌漫著木頭特有的清香。木雕廠主人宋偉強此時正氣定神閑,一手持木槌,一手拿鐵鑿,以恒定的速度,一下一下修飾著面前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鑿子、銼子、刻刀……宋偉強手中不停變換著工具,木屑一片片滑落,但他置若罔聞,不放過絲毫細節。于迷戀雕刻刀尖上的時光的宋偉強而言,這樣的時光算得上歲月靜好。
前,沒有念成書卻對美術情有獨鐘的宋偉強,在經過深思熟慮后,來到甘谷縣城拜師學藝,并投師于一位木雕匠人門下許是喜歡美術的人天生對雕刻有著一份敏感與熱情,宋偉強對這一行當并不抗拒,并很快認定其為自己的終身事業。“自14歲到縣城當學徒后,我就全身心投入到木雕技藝研習中,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木雕這個行當。”宋偉強說,對于木雕,他除了喜歡,還對這門古老技藝存有一份特殊的情結。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拜師學藝期間,宋偉強一邊練習一邊琢磨,因為勤奮刻苦,很快他就精通了浮雕、通雕、圓雕等各種雕刻技藝,并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尤其是在古建的雕刻制作上別具一格談起木雕,宋偉強如數家珍,“甘谷木雕一般選用本地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木頭,如核桃木、梨木、松木、樺木等。雕刻所用的木材,一般要經過兩至三年的自然風干,才能加工。而真正進入加工階段后,一塊木頭要經過選料、刨制、繪圖設計、雕刻、反復打磨等數道工序,再用紗布蘸油潑辣子反復打磨擦拭,直至木頭表面溫潤而不浮躁,沉穩而不輕浮”。宋偉強說,甘谷木雕刻工細膩,想象豐富,工藝精巧。
一件好的木雕作品需要木雕匠人采用雕、琢、鏤、刻、剔、嵌等手法,刀鑿并用,將木雕與磚雕、石雕、脊獸雕刻融為一體,最終才能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時光匆匆打馬而過,光陰流轉,以木為伴,一塊木頭、一把刻刀,便是宋偉強的全部世界。古建木雕、佛龕牌匾、吉祥花鳥、明清家具等,更是他雕刻刀下的常見作品。指著眼前尚未雕刻完成的屏風,宋偉強告訴記者:“你看,這就是二龍戲珠,屬于透雕。甘谷木雕分圓雕、浮雕、透雕三種。圓雕又稱立雕,可四面觀賞;浮雕是把物象組成在較薄的體積上,只能從一面欣賞;而透雕則可從正反兩面欣賞,既有圓雕的特點,又有浮雕的風格。
”“過去,甘谷木雕多以宗教題材為主,采取寫意、粗獷的技藝手法,但隨著時代變遷,甘谷木雕逐漸走入百姓家庭,也因此其創作成品由羅漢、佛像及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建筑裝飾,發展到民間雕刻花床、屏風、案幾、箱柜等家居用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龍鳳呈祥、駿馬奔騰、白鶴延年、八仙過海、蟠桃盛會、花卉以及戲曲人物、民間故事等,體現出歌頌盛世、寓意吉祥的主題。”宋偉強的語氣里,透出的是對木雕不加掩飾的喜愛。在宋偉強看來,木雕是加減的藝術——木頭越雕,圖案越豐富,這是加的藝術;同時,雕得越多,木料就越少,這是減的藝術。
但不論是加是減,都需要雕刻者能夠根據木頭的形狀、紋路,設計出最適合的作品,并通過構圖、打坯、細修、拋光四道基本工序,才能讓一塊平平無奇的木頭變成不同尋常的木雕藝術品聊至興起,宋偉強拿起案頭一本相冊,翻出一張張關于神藝木雕廠的過往。他說,作為一名木雕藝人,不僅要有技藝和耐心,還要具備一顆傳承技藝的匠心。也是因為一直秉承著一份匠心,在一刀一鑿中,一塊塊木頭,在宋偉強的手中被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即便如今已身為師傅的他,依舊還會一手扶木,一手拿著刻刀,站在木料前打坯、拋光,一如20多年前他當學徒時的樣子。當然,宋偉強的這份匠心也被慕名而來的徒弟繼承下來。
,神藝木雕廠被甘谷縣確定為磐安鎮四十鋪農廠村就業幫扶車間,車間內現有來自周邊鄉村的二十多名技藝熟練的員工在這里,宋偉強收徒授藝10余載,將當年師傅傳承給他的技藝,手把手教授給自己的徒弟。對于宋偉強而言,木雕是一輩子追求的事業,此項技藝深不見底,如今他依然保留著一位匠人的堅守,潛心在他的雕刻之路上前行著。他說,作為一個在指尖上雕刻藝術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木雕文化弘揚和傳承下去,用雙手雕刻人生,讓木雕文化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