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部活的歷史。作為一種藝術,人們將建筑喻為“無言的詩、立體的畫、凝固的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她以干姿百態的造型,精巧優美的裝飾,獨具匠心的環境設計,傾述著我們民族的思想觀念、宗教情感、社會倫理和審美情趣。石牌坊作為一部活的歷史,她能體現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文化形態。從她那蒼老而飽經風霜的一磚一石上,無不讓人感到歲月的流失和人世間的治亂興衰。
中國傳統建筑在布局中往往附加一些襯托性的建筑設計,用以烘托主體建筑的氣勢,標志建筑物的性質與等級牌坊是最常見的襯托性建筑之一。石雕牌坊的起源牌坊又名牌樓,最早起源于我國早期城市中的里坊制度。因每坊為自成一體的居住區,四周有圍墻圍合,僅在門中間筑房門,故名牌坊。后來牌坊成為建于街道、衙署、寺廟、陵墓、園林前的襯托性建筑。其作用亦因地而異,建于街道上的牌坊,用于分割街區,美化街景;建于園林的石雕牌坊,用以點綴風景,美化山水;建于寺廟、陵墓前的牌功,用以烘托莊嚴、肅穆的氛圍。
后來石雕牌坊又演變為表彰忠臣孝子、節婦烈女的功德坊和貞節坊等石雕牌坊的建造歷史我國建造石牌坊的歷史很長,從漢代至明清,歷朝歷代,從東到西,由南至北都建造有不同功能和意圖的牌坊,有的是為某人記功記德的功德牌坊,有的是為表彰節婦烈女的貞節道德牌坊,有的是標志科舉成功,以作光宗耀祖之用的家族牌坊,還有作為村鎮空間段落分的間,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被毀和現存的石雕牌坊無論在數量規模還是門類種類上,與其它省份相比,在全國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就其建造工藝、造型風格、雕刻水平和文化內涵的豐富性以及保存完好性來看,也不遜色于一些著名的牌坊,其享有“中國石牌坊之鄉”的美譽,應該說是當之無愧然而,四川這個“中國石牌坊之鄉”的顯示度,較之于其它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牌坊之鄉”,顯然還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是對隆昌牌坊還缺乏必要的系統的全方位的學術研究和宣傳力度。而要做好這項工作,并非是能一日而就的。從事古石雕牌坊研究,在物質主義與享樂主義甚囂塵上的當下,在不少人看來,那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只有在一種歷史文化責任感的驅動下,以一種嚴謹學術態度和滿腔的熱忱,才能做好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