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又名牌樓,是一種門樓式的古典建筑。牌坊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功德牌坊、貞節道德牌坊、家族牌坊等四類。從形式上分,牌坊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青海方言是“冒頭式”。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據有關專家介紹,石雕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關于衡門,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據此推斷,衡門最遲在春秋中葉就已經出現這種衡門后來被運用于城市各居民區之間的坊門。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都采用里坊制,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構成,只是柱側安裝了可開合的門扇。宋代中葉以后,封閉式的里坊制逐漸被開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與坊之間的隔墻紛紛被拆除,而坊門因具有地名標志的作用被保留,成為無墻體相連的跨街獨立、自成一體的建筑。
另一種說法是,石雕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后來又改靈星為欞星。牌坊不僅建筑結構自成一格,且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于一身,熔古人的社會生活理念、封建傳統道德觀念、民風民俗于一爐,具有瑰麗的藝術魅力、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可以說,每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