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哪一本書來說藝術史,如果從石器時代開始談論,最開始的一定會是巖石畫與石像。不巧的是,在中國,好像是并沒有文獻說明,雕塑,在曾經的中國,屬于一個藝術門類。但是并不缺乏好的作品。他們是神圣的,是上天賜予的,是墓區與神道附近的。我們祭祀,他們被賦予靈魂。雕塑當然是有重要地位的。雕塑具體,直接,是三維的,并且可以觸摸的到。
無論你有沒有關于美術的基礎,你都能比較容易的感知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畢竟作為一個動物,人還算是有天生三維感知的,就像我們不斷創新和具體的建筑,我們完全依賴這個三維空間和真材實料的物體,并且,工程非常非常非常的大,比你任何看見的2d作品還要大,對視覺的沖擊絕對有效畢竟三維更加多一個維度。最早的雕塑成型在舊石器時代的奧瑞納石器。關于粗糙的圓雕浮雕骨刻相繼出現,對應著當時的母系社會,雕塑大都描繪女性的形象。當時人們生活在山洞里面,創作的母題還是比較簡單的,跟狩獵,巫術與祭祀相關。
雕刻十分有可能更先于繪畫出現,因為他總是跟打磨制作工具關聯,這個技術更早被掌握,對于石器時代的人來說,更容易掌握早期的雕塑總是以工藝品和建筑的方式出現,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時候,陶制工業出現,陶輪被發明之前的陶器工業非常具有表現力當時裝飾的母體也豐富多樣,以動物圖騰和幾何為主。建筑方面,則出現了未解之謎的巨石陣。最為熟悉的雕刻藝術,叫錢幣!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兩河流域的文化浮雕或者金字塔,或者一直流行到現在的希臘羅馬雕塑。如果喜歡淺浮雕,可以看柬埔寨的吳哥窯。基本上就是這樣。貝尼尼《圣特蕾莎的狂喜》,文藝復興時期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品,藝術總是有驚喜。比較現代的做法,是自20世紀往后的組裝工藝。
他們運用各種切割和焊接工藝,大多數這樣的藝術家運用現成的物品進行組裝,改變它本來的面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我們生活中本身熟悉到不行的東西,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或者,看到作者的想象力有一些比較不羈的盆友,喜歡混合媒介。利用特定的空間和自然作用力,賦予雕塑局限性。雕塑為了這些自然之物或者特定場景誕生,實行空間觸感,而雕塑變得具有一個地址性或者實效性的意義。以下是我推薦的現代雕塑大師們借大師一句話來描述這些永遠流行的雕塑:“對我來說藝術沒有歷史與未來,如果一件藝術品不能永遠保持在當下的狀態,那么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探討它。
希臘的藝術,埃及的藝術,或是其他過去的偉大藝術家的作品,都不是過去的藝術,也許應該說它們在今天比以前看上去更生動”---巴勃羅畢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