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正面龍泉寺,坐落在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據臺懷鎮西南約5公里之外的大車溝北側的山崗上,海拔1700多米。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間重修,清末民國初年又重建,現存建筑多屬民國初年建筑。得知五臺山龍泉寺是無怨無悔御外敵、滿門忠烈保國安的北宋抗遼名門——楊家將的家廟,還是在農歷己丑年仲秋去參謁了位于九龍崗山坡上的楊令公塔時聽同行的朋友介紹的。
我們原計劃返回來時去參觀龍泉寺,但參謁埋有在抗遼中以身殉國后被宋太宗趙光義追封為中書令的北宋名將楊繼業忠骨的令公塔后,由于天色已晚,只好另擇時日農歷庚寅年的一天,我約了曾介紹龍泉寺的小焦和幾個朋友去參觀。據《五臺山志》載:龍泉寺背靠九龍山,九峰環抱,氣勢雄壯。寺側有山泉一眼,泉水從石雕龍口中噴出。因泉水發于九龍崗之一脈,又從龍口中吐出,故謂之龍泉。相傳,昔有九龍作惡,文殊菩薩將其壓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見九條小龍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由于寺院處在中臺腳下,由九道山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很像九條龍,因此,早前當地人也把龍泉寺叫做九龍崗。
“龍泉寺的影壁、牌坊、墓塔都是石雕之中的藝術瑰寶這是影壁……”小焦指著臺階底部頂為五脊廡殿式,磨磚斗拱,蓋有青色通瓦的照壁接著說:“照壁中央的漢白玉浮雕是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寫意圖。你們看,中心那個葫蘆寶塔代表五臺山標志性建筑臺懷中心區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是中臺頂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有人在叩頭的是佛母洞;東南側洞中有坐像的山洞標志的是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的是棲賢寺……”石牌坊背面轉身,則是青石鋪成的高聳的臺階。
我們拾階而上,在108級臺階上,有一處開闊的平臺,上面矗著一座四柱三門,中高旁低,呈八字形頂部分上下兩層的仿樓建的漢白玉石牌坊,牌坊的四柱呈方形插入石墩內,每根方柱由前后兩根雕有盤龍的蛟龍圓柱斜撐,結構緊湊而穩固。牌樓中樓檐下,雕一石匾,正面刻“峻凌霄漢”,背面刻“妙通玄機”;中門橫栿嵌板上,正面刻“佛光普照”,背面刻“法界無邊”;左右兩旁耳門橫栿嵌板上正面則分別刻有“共登彼岸”、“會赴龍華”,背面刻有“人天同歸”、“同入玄門”。
四柱之上,分三個樓頭,居高者高大,分上下兩層,形似木構,斗拱重疊,挑角四出,實為鏤空雕法,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飛騰于白云之中龍頭、龍角、龍牙、龍舌、龍須、龍鱗、龍爪等都清晰精美,兩個耳門的拱券上雕有飛禽走獸、花果人物、寶鏡紙扇等十分逼真。中間兩個方墩所雕20多個石獅,有的仰天躺臥、有的滾動繡球、有的子母嬉戲,生動活潑、形態各異。牌樓背面的構筑與雕刻樣式與正面相同,前后渾然一體。整個牌樓通體由青一色的漢白玉精雕細刻,尤其是有的昂首長吟、有的玩珠戲耍、有的云中播雨、有的盤柱小憩、有的騰云駕霧等80多條龍,栩栩如生,仿佛活龍活現。
整個牌樓移植我國傳統木結構雕建,吸收民間藝術風格,玲瓏剔透,巧奪天工“這個牌樓被稱為華北第一雕。據說就連北京故宮的勾攔丹陛都難以比擬,江南名園的精雕細琢都為之減色。”同來的朋友感慨道。“這個牌樓是由民國時期著名的定襄縣賈莊村石雕藝人胡明珠設計和建造的。”小焦介紹道:“龍泉寺始建于宋。據說楊繼業與遼國作戰身負重傷被俘,絕食而死。遼國蕭太后將其骸骨秘藏在幽州城內的望鄉臺。后來,孟良盜回了楊令公的骸骨。
楊五郎在九龍崗上給令公建了瘞骨塔,楊家后人為了保密,也為了祭祀方便,就在離令公塔不遠處修建了這座家廟,并為防止遼番的破壞,家廟里入住了僧人”石牌樓是五臺山著名高僧普濟和尚的弟子在重修龍泉寺時建造的。當時,龍泉寺要建石牌坊的消息傳出之后,前來攬工的人很多,胡明珠就是其中之一。但當他來到寺院,向寺院住持說明來意后,住持望著20來歲的胡明珠說:“這座牌樓非等閑可比,若你師傅來,尚可商量。”胡明珠心里明白,住持是嫌自己太年輕,擔心自己難擔此重任,于是,便拿出圖紙,懇切地說:“我師傅已去世,師兄弟們托我前來獻藝攬工,這是我設計的圖樣,請大師指教。
”住持猶豫了片刻,但還是接過圖紙,瀏覽了起來邊瀏覽邊問:“這是何人為你畫的”胡明珠答道:“是我設計的……”住持聽后,搖了搖頭說:“畫的倒不錯,不過石雕不同于繪畫,就是把工程攬給你,你年紀輕輕的,各處做工的藝人你也難以擺布,還是算了吧。”說完,住持就推說有事,到后院去了。胡明珠受挫后,并沒有心灰意冷,而是決定做出實樣模型來感化寺院住持。
后來,當胡明珠把用黃蠟、牛油等作原料,雕鏤而成的實樣模型呈現在住持面前,并講述了自己的建造計劃后,終于得到了認可,住持不由得感嘆道:“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于是,胡明珠聯絡了山西、河北等地的石雕藝人和工匠組成百余人的工隊,從破土動工,歷時六年,據說光磨損的鐵鏨就有三馬車,耗費白銀47000多兩,終于在,這座剛健挺拔、精美絕倫的石牌坊才得以竣工,胡明珠也因此名噪一時。新中國建立后,胡明珠被山西省工藝美術社聘為工程師,先后參加了太原市海子邊公園的改建工程總體設計等,73歲的胡明珠病逝。
參觀龍泉寺,石牌樓后有兩只頸系響鈴、胸掛穗纓、毛發卷曲、雙目圓睜,雕刻細微、造型生動的大石獅子,還有雕刻著盤龍的石幡桿、石雕拱橋等從東院依次參觀了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來到了中院。中院為祖堂院,院內前邊有獻亭三間,后有祖師殿五間,在獻亭與祖師殿之間建有普濟和尚墓。普濟墓塔普濟塔也是龍泉寺里的一件石雕藝術瑰寶。
在塔前,小焦又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了起來:“這個普濟和尚不簡單,他俗名叫李德勝,生于河北省寧晉縣龐莊村,清同治年間從軍,曾被敕封為六品藍翎守備,后因不忍生靈涂炭和官場的勾心斗角,遂無意功名利祿,于光緒元年到五臺山出家,皈依南山寺圣福禪師門下,取法名教化,號普濟光緒七年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返回五臺山之后,光緒九年任佑國寺住持,并發心重修寺院。他生前化緣的足跡遍及山西、河北、山東、北京、天津和東北三省等地,先后補舊增新修筑了18座寺院,振興和繁榮了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和古建藝術。普濟和尚廢寢忘食,研讀經書,成為五臺山的一位德高望重、法業卓著的高僧。清慈禧太后曾書寫了‘真如自在’4個字和半副鑾駕及綢緞千匹、白銀萬兩一并賜予他。
,在普濟圓寂六年之后,他的弟子主持為他建墓塔,于建成”墓塔塔基為石砌束腰方臺,四周為漢白玉欄桿,十分排場,塔高約10米,呈八角形的塔座,每角都有一位肌肉隆突、虎背熊腰的金剛大力士支撐塔身,蓮座承托著的漢白玉塔身四面雕鑿的火焰形佛龕里各刻有一尊結跏趺坐在束腰蓮臺上的大肚彌勒佛像。據說普濟和尚是彌勒佛轉世,所以四座彌勒佛雕像,分別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形象。覆缽式塔身表面的其余部分則是雕刻著《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字體端莊,工整秀麗。
整個墓塔造型別致,布局嚴謹,氣勢雄偉,美觀氣魄,潔白肅穆,是一溶中西文化特色為一體的漢白玉石結構建筑,也是五臺山乃至山西石雕藝術寶庫中的精品和塔文化中的奇葩接著,我們又隨著小焦參觀了西院的文殊殿和院內塔身正面置有刻著“普濟大和尚徒弟莊嚴極樂堂上第二代岫凈文公大和尚之塔”塔身上承托著仿木結構的闌額、椽、飛、溝滴、瓦垅、六角檐脊構成的塔檐,之上為七級相輪,飾有云紋的華蓋和寶珠的石雕砌塑的漢白玉墓塔等。參觀完龍泉寺后,我們到影壁旁的龍泉暢飲了龍泉水。龍泉是五臺山的名泉之一。
據測定,清凈甜潤、爽人心脾的龍泉水中含有10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化學元素,是無任何污染的純天然山泉水多年來,有許多游客在品嘗了泉水之后還會用器皿打水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