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我國已發現的墓碑中,最早要追溯到東漢時期。那時候的墓碑已經固定成型,通常的外觀是由長方形的主碑,碑頂雕刻一些常見的幾何形狀,如:弧形、三角形或者長方形,下部則另接底座一個。中式墓碑在各個省份都沒有嚴格的標準,但由歷代所刻制的碑中我們得出,大部分的碑型尺寸為一米高,六十公分寬,厚度則在十公分以內。碑文主要是頌揚墓葬主人生前的光輝事跡。
中式墓碑的雕刻內容豐富多樣、各類花鳥魚蟲都可以作為其中的元素,主要采用的浮雕和線雕兩種雕刻技法浮雕可以增強圖案的立體感,而線雕則結合繪畫的藝術同時通過散點透視這種傳統筆法,將墓碑的藝術觀賞性提高一個層次。中華文明史五千年,但在這歷史長河中,墓碑多是傳遞一種對故人的惋惜和哀悼之情,關于此類的詩詞也有很多。如悼念愛人的蘇東坡所作的《江城子》,懷念亡夫的李清照所作《武陵春》,杜牧寫的《清明》等等。墓碑,是喪葬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
我們可以根據墓碑的外觀造型、所用材質、碑文等一些信息中看出墓葬主人的審美觀、世界觀以及其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