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期,中國古代銅雕技術由產生和發展,逐步走向鼎盛時期。它的整個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夏至商代早期的發明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生產銅雕;二是商代中期的發展期,銅雕的生產逐漸大型化和復雜化,并開始走向社會應用;三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鼎盛期,這是中國古代銅雕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并在社會各生產部門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
隨著銅雕技術的發展和繁榮,以及銅雕的普遍使用,在歷史上出現了以銅雕藝術為主導的工藝美術,我們稱之為銅雕文化銅雕藝術主要表現在銅雕的藝術表現手法、紋飾及造型上。銅雕技術的出現及發展,正是中國歷史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制國家的轉變時期,并且銅雕是作為一種禮制器具而出現的,由此形成一系列的銅雕文化如銅雕雕塑、工藝美術及金文。因此,研究銅雕文化,對研究國家的形成、禮制的興起及以后的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都具有一定的意義。銅雕藝術中的紋飾在工藝美術中也具有不凡的地位。
其主要紋飾包括商代的饕餮紋、夔龍紋、云雷紋等,商代后期到西周初期的風鳥紋等動物紋,和西周中期的竊曲紋、波紋等銅雕上的裝飾花紋簡易,紋樣多竊曲紋、環帶紋和雙頭獸紋。其他尚有重環紋、垂鱗紋。又有寫實意味的蛟龍紋。銅雕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多種造型系統。首先,銅雕酒器包括爵和觚,爵有卵圓形腹,腹側有可供把握的,爵口沿上有雙柱,前有流,后有尾。觚是由上下兩個相背的圓錐體相接而成。其次,銅雕炊食器中富有代表意義的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著不同的造型。商代到西周初期,鼎以圓腹鼎和方鼎為其主要造型。
到西周時期,鼎則流行圓鼎的造型,基本牲是圓腹、立耳、柱足,鼎耳寬厚,腹部上端微內收,下部略為凸出,體積感很強,整體很莊重、和諧除酒器和炊器外,銅雕造型還包括當時的水器、樂器及兵器造型等等。中國古代銅雕技術主要體現在熔煉技術、合金成分、鑄造及金屬加工技術等等。熔煉設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豎爐,包括化銅豎爐和鑄銅豎爐,其中化銅豎爐由泥條盤筑面成,鑄銅豎爐由泥圈疊成,爐缸上部有多個風口;另一種是坩堝,由草拌泥制成,或以陶質大口尊或夾砂陶缸為胎,內外涂草拌泥。
熔煉技術在當時基本上是采用內加熱技術,即把金屬塊和燃料一并投入容器坩堝或豎爐中點火加工,同時坩堝從上部、豎爐從下部通過風口送風,使燃料充分燃燒通過熔煉,可除去金屬塊的雜質,使金屬塊變成液態,便于澆鑄,并配制出適當的合金成分。合金成分的選擇及配置在古代銅雕技術中占置著重要的地位。商代中晚期,中國發明了銅錫鉛三元合金;東周時期則產生了著名的六齊合金規律。中國使用最早的銅雕鑄造是石范鑄造,但不易加工,且不耐高溫,故進入商代中期后,很快便被陶范所取代。陶范的鑄造方法包括渾鑄法和分鑄法兩種,在中國古代銅雕鑄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影響到以后的春秋戰國時期。
除了石范和陶范,在春秋中晚期還出現過失蠟法和全型鑄造等鑄造法銅雕的鑄造操作簡單,成形方便,但在制作一強度要求較高的小型壁薄的器物時卻難以成功。東周之后,先后出現了一系列的金屬加工技術,來改善這個現狀,包括銅雕的熱處理和外鍍技術,熱處理技術包括退火和淬火;外鍍技術包括外鍍鉛錫和外鍍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