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密縣等地的漢代刻石畫像,其中不少的雕刻技法是采用起地平雕,即在石面上起去畫像的外緣,略微浮雕出形象,再陰刻出形象特有的細部。它與山東孝堂山陰線石刻畫像相比,又是別具風格的樣式了。然而存細審視,我們認為它還是對戰國黑影雕刻的一種再創造,這種手法早見于秦畫像磚。南陽畫像石的樣式風格,也顯得較為單純而富有韻律感,形象尤為夸張生動,氣勢渾厚古樸,注重裝飾的整體和諧,頗具戰國銅器刻紋和秦代雕磚的遺風。
如同古代埃及的藝術一樣,漢代創造的各種石雕藝術的奇跡,都可說是為了“來世”的藝術,我們不妨統稱之為“陵墓藝術”從當時石雕的刻銘來看,如山東臨沂出土的一對石羊,前胸刻有“孝子孫侯”、“孫仲喬所作羊”的字樣,可知其顯然非工匠自銘。這對石羊造型古樸典雅,為墓葬所用石雕。面對這種非凡創造力的杰作,我們可以體會到苦行僧般的藝術家勞動的威力。
古代帝王自即位起,就要修建來世的地下殿堂和陵園,它猶如建造規模宏大的宮殿,成千上萬的人在被差遣勞作,他們多為刑徒,還有龐大的監工和軍隊在監督,這樣才能保證藝術的專業隊伍精益求精,在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巨大壓力下,去發揮勞動的創造性,從其手中產生出無數偉大文明的藝術帝王如此,王公貴族和地主也紛紛仿效,現存的漢汝南太守宗資墓的石天祿和石辟邪,雖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仍具有雄健傲然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