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源銅雕鼎在現代社會是不少地方裝飾的一個首選的工藝品,可是你知道古代銅雕鼎的來源以及用途嗎?下面中源銅雕就為大家具體介紹下:銅鼎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鼎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質地為陶質,皆為三足,由于在發掘中往往伴隨獸骨發現,所以其最初是用來燉煮和盛放魚肉的炊器,相當于現在的鍋。
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事實上鼎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從文物學角度說,四足鼎發現的數目遠比三足鼎要少,要精致,所以四足鼎的主人地位身份比使用三足鼎的人要高《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后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己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
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毫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王孫滿對楚子”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
”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后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由于鼎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鼎的多少是不能隨意潛越的,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恰好是西周全盛時分封制度的明證,但在考古發掘的春秋墓葬中,發現一些諸侯國的國君和周天子墓葬中都有九鼎陪葬,這也預示著“禮崩樂壞”,分封制被破壞。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K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