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僧人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那錚亮的光頭,我們在寺廟中見過的那些僧侶方丈也都是光頭形象;光頭似乎也成了出家人的標志之一。據說,喬達摩·悉達多王子,也就是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在離開皇宮開始修行后,就用利劍剃了自己的頭發,并且發誓說:“今落須發,愿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剃度興許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流行的;隨著佛教文化的發揚光大,剃發也逐漸稱為佛門的一項制度慢慢傳承下來。
現如今,凡是要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也就是佛門中常說的剃度因此,我們在各大宗教寺廟中見到的和尚和方丈都是光頭形象,可是寺廟中供奉的石雕釋伽牟尼佛作為諸佛的領袖,為什么卻有一頭像田螺一樣的卷發呢?實際上,釋伽牟尼佛確實是剃過頭的,而且石雕釋迦摩尼佛頭頂上的不是包也不是頭發,而是叫肉鬢,梵名烏瑟膩沙,也稱作肉髻相、髻、頂髻、佛頂、頂上肉髻相、頂髻相、頂肉髻相,因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乃尊貴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
在佛教文化中,釋迦摩尼頭上的包既不是頭發,也是啥水果美化,而是一種肉髻,是因為頭上的骨肉鼓起而造成的,形狀像和發髻很像,所以被稱作肉髻,而有肉髻的佛教中人,一般都是得道高僧,肉髻越多,級別越高像釋迦摩尼這種滿頭的,身為佛三十二相之最高相,所以,在西方佛教世界,釋迦摩尼是大佬級別的人物。
關于石雕釋迦摩尼佛的肉鬢有很多的民間說法,有一種說法是相傳釋迦摩尼是孔雀王朝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是雅利安人血統,這個民族一個特點便都是卷發,所以為了尊重佛陀以前的形象,這卷發的造型便一直傳承了下來,直到形成了一個個的卷發包,世人為了保留釋迦牟尼的形象,將制作成石雕釋迦摩尼雕像的時候,也在佛祖頭頂雕刻出像螺一樣的肉鬢還有一個說法是說釋迦牟尼的“牟尼”的大眾化意思是數珠。數珠就是佛教徒誦經打坐時的珠子,人們覺得釋迦牟尼佛的肉鬢和數珠有點像。因此,在后期石雕工藝加工的時候,會在石雕釋迦牟尼佛的頭頂上雕刻像螺一樣的肉鬢,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是水果論,說釋迦牟尼的牟尼是指當地一種叫做佛頭果的水果,為了完善佛祖的形象,就將這種水果的外形特點應用到釋迦牟尼佛的形象上。當然這些都是民間的一些說法,看看就好了。
其實如來頭上的東西是大有來歷的,它名為肉髻為何肉髻呢?肉髻,梵名烏瑟膩沙,也稱作肉髻相、髻、頂髻、佛頂、頂上肉髻相、頂髻相、頂肉髻相,因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乃尊貴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玄應音義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無上依經云:郁瑟尼沙,頂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因此,石雕釋迦牟尼佛頭頂上的肉鬢是象征著一種佛相,只有修為達到一定級別的佛陀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