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華路“2577創意大院”的時候,天空正下著蒙蒙細雨,踩著泥濘的小路走到盡頭,一座青灰色的龐然大物赫然映入眼簾:那是100多年前德國人造的舊倉庫。當我們踏進這一間近1000平方米的工作室時,嚴友人正專心致志地用一塊塊泥土“勾勒”著一個少婦動人的體態,神情忽而亢奮,忽而舒展,他對于雕塑的感情全部呈現在臉上。尋找文化,刻出精神“現在,上海好的城市雕塑實在太少了。
”當被問及城市雕塑的發展狀況,嚴友人甩出這么一句近乎“刻薄”的評價那么,什么才算是好?“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有‘魂’!光有技術的雕塑擁有的僅僅是藝術價值罷了——絕對經不起時間的推敲。只有蘊含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意韻,才能說是有靈魂的雕塑。”“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很難尋找出一個固定的、一致認同的、能夠代表上海精神的事物。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海納百川’,因此藝術創作的題材也是豐富的。
”嚴友人強調雕塑作品一定要引起人的共鳴,那需要從城市的公共環境中吸取大量元素:“如何把諸多的公共元素轉化成藝術語言,是創作的關鍵在轉化的過程中,不能表現得太實,看一眼就明白那是什么的雕塑無法深入玩味;但城市雕塑的主要觀眾是老百姓,所以又不能太虛,好像法國人可以弄團亂繞的鋼絲扔在街上,說是藝術,但我們的老百姓絕對接受不了,這就是文化的不同。”認識他們,創作它們對80后的年輕人來說,上海著名的人像雕塑似乎就只有外灘的“陳毅”雕像,我們身邊的經典人物雕像如此稀缺。嚴友人的雕塑類型十分廣泛,但最多的還是人像。
“我一直試圖通過雕塑展現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狀態,在人的身上充滿了豐富而不可知的因素值得去探索,所以藝術表現力也是無窮的”無論創作哪位名人的雕像,嚴友人都會一絲不茍地查閱大量資料:“只有徹底‘認識’了他們,才能明白,在我雕刻的這個狀態之下,他們正在想些什么。”他所創作的巴金像:老人緊鎖著眉,右手握筆橫在胸前。“他正在寫《隨想錄》,”嚴友人看著雕像娓娓道來:“在身體狀況很糟糕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在思考、在反省,你看,他想要告訴讀者:他會一直寫下去。
”在“巴金”的對面,端坐著風度翩翩的“趙丹”——所有人見到這尊銅像都有驚艷之感:“太漂亮了!”的確,在嚴友人的雕刻刀下,一個上海老克勒的形象栩栩如生意外的是,嚴友人卻并不滿意這幅作品:“正是因為第一眼看就太漂亮了,所以我覺得經不起品味,趙丹本人并不只是這么漂亮而已。”在我們的贊嘆中,他固執地不斷搖頭。體驗無價,貴在堅忍嚴友人的作品或是大氣磅礴,或是浪漫飄逸,可說到工作的過程,他卻連連擺手:“太苦了!”矩形倉庫的正前方豎立著一幅巨圖,那是浮雕《地質大師》的照片。
說起這座如今被保存在南京地質博物館的作品,嚴友人滔滔不絕:“創作時期正值炎夏,工作室沒有空調,足足有40℃,只好搬來很多冰塊,溫度總算下降到了37℃”于是,他“埋”在這些巨型冰塊之中,每天堅持工作超過8小時,僅僅在45天之后,浮雕上的48名著名的地質院士就全部誕生了!雕塑的辛苦絕不僅僅是嚴寒酷暑。在創作弘一法師的雕像前,他為了能夠雕刻出人物的“空靈”感,決心前赴寺廟,做了一名居士。“記得那天因為要聽師傅的教誨,我在地上足足跪了大半天,不吃不喝,汗流浹背,狼狽極了。”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他雕刻時如有神助。
“有很多外國人在觀賞時好奇地問我,怎么能夠把人物的眼神雕刻得如此空洞,又如此真實”嚴友人笑了:“我想就是因為我真正理解了他吧。”最近,嚴友人正在為一座新的人像雕塑“傷腦筋”:楊浦區即將建立一個“國歌紀念館”,他希望在廣場的中心位置,所有人能夠看到自己刻畫的聶耳。莊婭瓊黃煒文董鴻景又一個創作開始了董鴻景陜北老農董鴻景工作室全體人員在剛完成的“弘一法師”雕像前留影董鴻景斷臂少女董鴻景生命系列董鴻景巴金像董鴻景浮雕陳逸飛像董鴻景思董鴻景生命柱董鴻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