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面模的發展,這時多采用石膏材料翻制,石膏面??梢源罅可a,容易流傳,但從死者面型上套制的面像,形象生硬、呆板,皮膚及一根根的頭發都缺乏概括性,藝術上非常的不自然。青島雕塑家這時便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以刀鑿在石膏像上加工,打磨,先在嘴唇、耳朵和頭發上進行研究雕刻,后以雕鑿刻畫眼睛。羅馬婦女肖像頭發一卷卷的形態是以鉆子刻成的。眼睛的表現,踵孔鑿成一個缺口,以光線產生陰影形成黑眼珠的效果。
此鑿刻法推廣至采用于大理石,亦成了當時盛行的肖像雕刻隨著發展,肖像的表現不僅是面部,而是擴展到頸部和胸部,這是為了增強和強調某種藝術性,使肖像更加顯出它的整體效果。羅馬肖像雕刻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人工雕鑿的普遍使用時,先前殘留下來的雕像,由于頭部的損壞,雕刻家便常常被召聘去制作頭像以補損壞之處。有時也制作手和足部,將雕像損壞的部位修整,這種風氣在羅馬帝國時期十分風行。社會上,肖像的制作被視為珍品,往往以肖像作為禮品互相饋贈,或為其朋友作一件肖像予以保存。
學者、作家、理論家的青銅像往往樹立在圖書館門前或廣場,皇帝的全身像不勝枚舉,市街上肖像圓雕、浮雕以及金幣的小型浮雕肖像到處是可見的羅馬肖像的雕刻材料是多種多樣的,有大理石、花崗巖、青銅、以及金、銀合金材料等。塑造肖像的特點,人物的外表造型正確,結構解剖表現嚴謹,注重于人物內心的描寫,個性表現突出,感情強烈,形神逼真,但完全脫離了自然主義的表現,也完全脫開了希臘雕像那種感情靜穆、典雅的藝術特點。羅馬的肖像,人物眼睛往往以色石或專用透明人造寶石制作眼球和內膜,神情真實。
鑿刻刀法大膽豪放,忠實于自然的藝術要素,便是羅馬肖像雕刻藝術發展的獨特形式,在黯刻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