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石塔,作為深圳市現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物,至今已整整有的歷史了,比北京故宮還早了,這說起來讓行者也有些不太相信。石雕工藝品深受人們喜愛,天然的石材堅實,耐風化,在我國的石雕種類中除了石塔、石橋、石坊、石亭、石墓,更廣泛地應用于建筑構件和裝飾上。同時,它竟然既不在南山區的南頭古城,也不在羅湖區的深圳古墟,而是位于靠近東莞的寶安區沙井街道。這樣特殊的位置以及建成年代,都讓人頗為好奇,趁著周末閑暇,行者決定前往沙井一探究竟。
龍津石塔東側的街巷依靠手機地圖導航,行者從沙井環鎮路拐入衙邊南街,導航到逼仄而多彎的小巷時,行者一度還以為自己走錯路了,所幸很快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初遇龍津石塔,行者不免有些失望,只見在密集的民房合圍而成的一小片空地中,層層疊加的基座上安放著一個不足一米高的石雕,而且似乎僅此而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龍津石塔當然,既來之則賞之,行者先走到石塔前方的南側,坐在跨河而建的觀景臺上,望著迎面而來的潺潺流水,推測當年的龍津河應該要比眼前的河面大了好幾倍,所以需要修筑石拱大橋,便于兩岸往來。
這尊石塔與石拱橋又有什么關系呢?查看縣志上的有關記載后才知道原來是“舊傳橋成之日,風雨驟至,波濤洶涌,若有蛟龍奮躍之狀,因立塔鎮之”南側的龍津河及步道而后行者走到北側的觀景臺,只見小溪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兩邊住戶的排水管,實在是無景可看。不過臺邊似乎銹跡斑斑的電解板上,三行鏤空的詩句‘我扶起自己的影子,立在墻上,合了個影’卻頗有意趣,讓行者頓時也很想與它合個影,可惜當時行者的眼前只有影子而已,找不到有第二位游客可以前來幫忙。
北側的龍津河及民居行者回到石塔之前,細讀了一下文物簡介,隨后又當場用手機上網查看更多的資料后得知,龍津石塔由塔座和塔身兩部分組成:方形塔座邊長為0.56米、座高0.29米,塔身高0.6米、底邊長0.44米塔身正面是浮雕半身佛像,兩側分別鐫刻雙手合十、仗劍除妖形象以及佛經咒語,背面刻有“嘉定庚辰立石”字樣。橋東五巷至于塔座下方基座中間的‘準提宮’字樣,其宮殿不知原先是否就位于北側已被完全封堵的危房中,查看資料只得知‘,當地群眾在原塔基前重建塔座,將殘存塔身等安放基上’。看來此塔的位置及安放基座等都曾變動過,至于朝向等是否也被變動過,暫時卻不得而知。
龍津石塔雖然很小,但其造型頗有唐代遺風,而我國現存的風水塔絕大部分為明清所建,所以出版的張馭寰所著《中國佛塔史》,在其第六章的宋代佛塔中會有專門的一節詳細介紹‘沙井龍津石塔’石塔前方的南側步道行者在獲知這些相關的文史資料之后,再回望這尊石雕,覺得自己的好奇心完全得到了滿足,同時也不再有絲毫的失望。而后行者默默地與佛雕作別,扶起自己的影子,走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