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又稱屏雕,屬于小件浮雕的范疇。在中國以金玉珠寶作為飾物的鑲嵌歷史十分久遠,但鑲嵌與石雕結緣則始見于清初。而把壽山石雕鑲嵌在別的初托物上,并形成一種技法,卻是20世紀代,為壽山石雕東門派傳人林壽堪首創。其具體做漢是把不同顏色的壽山石片,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圖畫進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再按照圖稿把它鑲飾在漆器的屏風、掛屏、桌屏或器皿等物件上。壽山石鑲嵌的制作程序分別設計、雕刻和粘貼三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個部分,二者必須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畫稿確定后,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后再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的質料與色彩的石片。選材時不僅要有整體觀念,合理配料,還有注意通過自然石色的绔比作用,使畫面更加耀目多彩。雕刻時,先將分解圖紙貼于石片上,按圖鋸坯。遇到與前景交接之外,便要留出適當的余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鑲嵌的雕刻方法與高浮雕略同,只不過分解進行而已,但景物隆起的邊沿和側面要稍向內斜,以使作品更富窨感和立體感。
刻制后的分解浮雕石片,經過光蠟處理后即可進行組合粘貼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應略低陷于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制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及博古器皿等為題材。布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于分角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常用的粘合劑有面漆糊和樹脂粘劑兩種。面漆糊適合于大塊面及不透明石質部分的粘合,樹脂粘劑適用于白色或透明景物的粘合。景物雕件按圖稿逐件粘貼于器物板面上,粘貼完畢經過檢查后,應平置晾干。
若以面漆糊粘貼,則需放置陰房內,數天后方可取出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