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香爐是我們比較多見的,我們都知道石雕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我國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奉器具。銅香爐造型的主流是以端莊古樸,典雅大氣,以這個為主線,發揮設計師的另類思維,在整個的繪制造型和花紋設計上下功夫,銅香爐的鑄造上也是需要精心和細心的雕琢和鍛造。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手爐、香斗、臥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石雕香爐的用途是比較廣泛的,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
石雕香爐常見的形狀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石雕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石雕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后放置我國有著很多的文化,在古代的時候香爐是我國一種祭祀用的器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石雕香爐成為了我國的一種文化。我國的香爐文化源遠流長,說起香爐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佛教,所以香爐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里可以擺放石雕香爐工藝品,在佛廟有大香爐和鼎。石雕香爐可以發出一種特殊的香氣,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常用來比喻證道者的心德。
我國的文人與香爐也有著不解之緣,古時官宦人家,大多講求焚香,既增強了生活的情趣,又可作為一種門第身份的象征所謂沉睡熏陸,宴客斗香,以顯豪奢。石雕香爐也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大約在魏晉以后,文人的生活中開始有了“香”這樣一位雅士相伴。“香”的悠然、高雅賦予了文人生活的感悟和心靈的寄托。因此古人常以此吟詩弄月且文清細膩,故而留下了許多傳之后世的佳作。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傳流,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而到了宋代,人們遠無唐代的豪情與狂放。政事與文事之外,他們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雅趣。北宋著名詩人陳與義在《焚香》中寫道:“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香。”無限心意懷情,寓寄一炷香中,香已經完全滲透到與人的精神之中。因此,焚香的香爐從古至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件好的石雕香爐,能夠使其香氣更加的持久,透過人心,使人們的心情舒暢。我國的石雕香爐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然成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
在人們的生活中一致認為,石雕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石雕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于廳堂或是擺于書房案頭,在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有靈性的石雕香爐賦予了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并領略了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