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歷史文化遺址。這些牌坊常作為先導建筑或承前啟后的建筑,位于整個建筑物組群的中軸線最前端,或在整個建筑群里,立于從由這個院落空間進入另一個院落空間的交接處。入陵園區,第一道古建筑就是圣德牌坊,石雕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高約14米,面寬近29米,為五門六柱十一樓,全部用白石和青白石材料雕刻而成,建造形制是仿木牌坊結構而建筑的,整體造型比例協調適度。
牌坊六根方石立柱,每根柱下部有夾柱石,夾柱石起到保護穩定立柱的作用,上部是仿木牌坊頂均為四坡單檐,額坊有精美飄逸的云紋雕刻,頂是廡殿頂方豎條瓦棱挑梁脊,瓦壟、勾滴、獸吻、檐、椽、斗拱齊全雕刻細膩大方,十分壯觀。據記載這些石材來自房山區的大石窩。???石雕牌坊夾柱石上方有石刻麒麟獸4只,臥姿石獅8只,也有稱它們為瑞獸。石獅不分雄雌,臥在夾柱石頂端的“責任”就是鎮守陵墓,保護帝王靈魂,保佑石牌坊屹立千年。????石牌坊6個夾柱石,每個夾柱石有四個同樣的面,高1.26米,寬1.5米。其中間的四柱十六個面,均刻有海浪間騰飛舞龍16條;在牌坊的兩端二柱八個面,每面刻有“雙獅戲繡球”圖。
這些浮雕石獅圖案,采用俯視角度表現方法,下部崇山峻嶺,繡球纏綬帶在中間旋轉,綬帶向四周飄舞石獅頭上只有一排螺旋卷毛,其余是鬃毛,石獅口銜綬帶搖頭擺尾,一爪抓住綬帶抖動飄向四周,圍繞繡球共舞戲耍。在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里一般慶賀時才“舞獅耍繡球”,不知何原因明代帝王的陵墓前也選用了這種圖案裝點墓前牌坊。本文修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