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河北中源一定繼續將中國的文化發展傳承下去,中源鑄造的雕塑品藝術精美絕倫,深受客戶喜歡,其中哈爾濱的極樂寺的大型佛像就是河北中源精心制作的,并受到客戶的喜愛,現已成為很重要的旅游景觀。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民間石雕的題材內容,以寫實性人物、動物、花鳥居多。大致有三個方面。1.吉祥圖案。2.戲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話傳說以及日常生活,如“漁樵耕讀”“楊家將”等。3.避邪納福的吉祥物與祥瑞的動物。如獅子、麒麟、鳳凰、大象、鹿、仙鶴、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民間工藝是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間石雕運用在建筑裝飾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時期的建筑石雕裝飾,因其有逐漸消失的趨勢而更顯彌足珍貴運用于園林工程建設中的民間石雕藝術之一的石牌坊。牌樓即牌坊,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淵源于漢唐時期的里坊門、其形制與古老的衡門、烏頭門和欞星門有關。明朝中期,坊門的結構漸趨繁雜,形制也越來越高大,逐步演變成牌坊。牌坊以“一間兩柱”為基本形式,即豎立的兩柱間橫接一至兩根額枋,上下兩根額枋之間鑲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還要箍“夾桿石”以求穩定。大型的牌坊可橫向展開成“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
牌坊的形制相當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間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頂由斗拱承托形成樓檐牌坊的斗拱、額枋、夾桿石和屋頂都是重點裝飾的部位。如:位于廣西鐘山縣玉坡村的“榮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廣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該牌坊位于該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該村進士廖世德為紀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平方米,四柱、三間、五樓、廡殿頂,寬米,進深米,通高米,通體青石建造,牌坊滿布圓雕、高浮雕和低浮雕。
用料宏大厚實,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設抱鼓石,起護桿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鏤雕石獅,明間正樓廡殿正脊兩端飾有反尾上翹魚鴟吻,正中為保護陸頂,四斗拱間為透雕花窗,橫枋下正中石匾豎刻楷書“恩榮”二字花抬枋及枋間的石板為高浮雕和透雕鏤空的“雙龍戲珠”“雙獅戲球”“麟吐玉書”“丹鳳朝陽”“八仙賀壽”“魚躍龍門”等十多組玲瓏剔透、寓意深刻的題材。在表現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起護欄作用的抱鼓石的兩側用的是線刻的表現手法,起到了整體而不破環原有牌坊的柱式結構。而花抬枋及枋間的石板則應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圓雕的表現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顯著的位置的“雙龍戲珠”和“雙獅戲球”。
而四斗拱間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現手法,以豐富牌坊的內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題的作用整個牌坊從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細膩,刀法嫻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運用于園林工程建設中的民間石雕藝術之二的石獅子。傳說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從此獅子被逐漸神話,人們認為它能避邪護法,而成為佛法威力的象征。獅子又被稱為“百獸之王”,人們認為它可鎮百獸。由于東漢開始,歷代帝王陵墓石獸中均沿用石獅子護陵,用以避邪鎮墓。
獅子還常成為菩薩的坐騎和寺廟的建筑裝飾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師、少師,官位顯赫。獅、小獅諧音太師、少師。“太獅少獅”圖案比喻為高官厚祿、財富與權力的象征,多見于民間建筑門飾雕刻。獅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國文化中,成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間色彩的典型藝術形象,深受百姓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