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工藝品對石料天然色彩的運用,必須遵循“取舍”的原則。如果一塊石料色彩很豐富,不分主次,不知取舍,一概全部利用,被石色牽著鼻子走,主觀被客觀所制約,這樣就談不到因色“取巧”,俏色也就不俏了。有取必有舍,有舍才能有所取,取舍也是矛盾的統一。取舍的原則是舍要服從于取,先取而后舍。
其基本方法是:先從選中作為主題立意的中心色塊落手,打出主題中主體的雛形輪廓,圍繞著這個主體輪廓,再延伸派生與內涵相關、畫面連貫而所能利用的其余色彩,用多少取多少對于好的色彩,要盡可能多留用一些,好色取的少而舍的多,是很可惜的。尤其是凍石,在構思構圖時就應留意到這一點。例如雕“高梁”,將紅色的穗頭位置定好,首先打出穗頭的坯,穗的周圍還有部分剩下的紅色就要戳掉。再比如“葡萄山”,先要打出凍色的葡萄粒串,哪里有凍色哪里就該是葡萄串,葡萄成串后留有多余的殘凍也要去掉。若是同一塊料中某點生有黑或棕色的斑塊,就用來雕松鼠,同樣的道理松鼠的形狀確立后,多余的棕黑色也要去掉。
用“剩”的、多余的、無法再恰到好處地應用的色彩就要割愛,毫不留情地舍去——戳除干凈主體中心的色取好后,第二步才戳出葉、枝或藤蔓及其他景物。經這樣的步驟雕成后的作品,高梁穗恰是紅色的:葡萄顆粒正好是發凍的,好像已經熟透了似的;而松鼠又正似其本身真實的顏色。模擬色都很畢真、干凈,正好恰如其份,沒有一點多余,看起來十分自然,似乎是天生的“湊巧”。這就是對石料天然色彩取舍技巧的成功之法。在中國古代,傳統石雕工藝品都是由石雕藝人自己設計、自己雕鑿獨立完成。到目前為止很多石雕藝人仍然沿用此法。
但隨著我國城雕的興起,一些大中型石雕的設計及模型的制作有雕塑家直接參與,之后由工廠的石雕工藝品師傅進行加工制作城雕工藝及雕刻技藝要求都比較高,其雕刻工序大體分為開荒、打細以及打磨三個步驟,以下作具體介紹。一、開荒開荒也有稱開大荒,將史料粗坯鑿去多余部分,一直到初具大體輪廓的階段。進一步打出體與面關系基本形狀的過程叫做開中荒。一般加工打到離石膏模型形體1厘米厚左右叫開小荒。三個過程有時交替進行,所使用的工具為大、中、小鏨子。二、打細打細是將開小荒余下的多余部分鑿掉,重點是刻畫形象和找準形體的起伏結構等微妙變化。
打細石對石雕像進行藝術處理的重要階段,使用的工具為齒鑿、平鑿、石挫等,需要耐心精雕細刻三、打磨打磨是在打細石雕的基礎上,用研磨工具進行打磨、拋光以顯示石材的質感,增添石雕作品的光彩,提高其藝術感染力。打磨的工具和材料有拋光機、砂紙、砂輪、拋光膏等。這道工序是根據藝術效果需要進行操作的,有時通體打磨、有時局部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