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雕設計風格介紹建筑裝飾雕刻在明清時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傳統工藝和高度成熟的藝木風格,至清代,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法雨寺天王殿前的九龍壁九龍壁:在法雨寺天王殿對面照墻處年由溫嶺縣長嶼鎮民間石雕工匠梁宗濤等人用質地優良的青石板精雕細刻而成。???清乾隆三十六年,北京故宮在改建寧壽宮時建造了一面石雕九龍壁。九龍壁位于皇極門前,以象征帝王的權威,全長23.4米其高度自大脊到地平約為3.5米,整個壁面為71.6平方米,由270個琉璃塑塊鑲砌而成,分為九龍、山石、云氣和海水四種塑體。
壁面以藍天為背景,上部飄浮著朵朵云彩;橫亙于壁面下部的是波濤翻滾的綠色海浪,九條戲珠的巨龍騰躍其上???我國古代宮廷常在大殿前的踏跺中間設有石雕御路,這是一種隨著踏跺坡度斜鋪著的巨石浮雕,北京故宮保和殿后三臺有三塊云龍石雕御路,其中最下部的一塊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約250噸,系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該石雕御路原為明代作品,在乾隆二十五年被鑿去原來的紋樣,重新雕造。御路的中間是高浮雕的九條蟠龍在卷云中翻騰戲珠,下端雕海水江涯,氣勢恢宏。周邊用淺浮雕雕刻著連續的卷草圖案。
兩側踏跺浮雕是獅馬等圖案,主次分明二整塊石雕九龍壁,九龍御路構圖和技法都很高超???皇家園林圓明園中的大水法十二生肖噴泉雕塑也是在落成的,清王朝宮廷畫師郎世寧根據中國計時的傳統,把噴水口巧妙地設一計成獸頭人身的十二生肖,人身用石頭雕刻,獸頭用銅澆鑄而成,排列在歐式宮殿海晏堂西面的三角形水池兩邊。這些生肖輪流從口中噴水,每一個噴水兩小時,一周正好是二十四小時:正午十二時,則十二生肖同時噴水。這個大水法引起乾隆皇帝的極大興趣,遂命“諧奇趣”。
這十二生肖獸頭銅雕造型融合中9,寫實手法中富有裝飾趣味,極為傳神銅雕壁厚僅一公分,總重量只三公斤,既非翻砂,又非用脫蠟法制成,工藝十分精良。清代的民宅在雕塑裝飾上更為普遍,北力“多用石雕,南方多用磚雕”,室內均為木雕。雕塑裝飾圍遍及墻壁、照壁、門罩、門樓、曲廊、漏窗、檐、斗拱、柱子、梁架、欄板、欄桿、屏風、花床、櫥柜、椅子等。題材多為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石雕貔貅、石雕麒麟、花卉圖案、石雕獅子等,可謂無處不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