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廣場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造型奇特的石雕龍柱,不知道大家對石雕龍柱,是否有一定的了解?其實,石雕龍柱就是由各種天然石材制作而成的,它開始的時候并不是叫石雕龍柱而是石雕華表,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石雕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物,有著悠長的前史。相傳華表既有路途象征的效果,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效果,在原始社會的堯舜年代就呈現了。那時,大家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辨認路途的象征物。
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為標識,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很好的辨識方向,不至于迷失方向這些標識性的木柱,叫作“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由于古代的“桓”與“華”音附近,所以漸漸讀成了“華表”。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自己的見解,因而它又名“謗木”或“詆毀木”。石雕龍柱的形狀、特色,與現存于嘉慶期間石雕華表無甚不同。雕工則比嘉慶期間精密冗雜的多,整個石雕龍柱幾乎悉數選用透雕工藝,連云朵也不破例。柱身并飾以彩繪和貼金,顯得雍容華貴,氣度不凡,僅僅過分繁縛,藝術性缺乏。
這對龍柱還有一美妙的地方,即假設用器物輕敲柱身,龍柱會發出鏗鏘之聲,東柱聲響吵啞“左若清磐,右若紅魚。”俗稱男女雙龍石柱。此類男女雙龍石柱東岳廟尚有一對。此對石雕龍柱的透雕度比法雨堂龍柱高,不僅在頭部,而且身部、尾部都有此伏彼起的離柱雕工;在柱體裝飾上除了朵云之外,呈現出了新的內容,如仙人或腳踏祥云,或騎神獸在龍的體側、云際間自由自在遨游,鯉魚、蚌、章魚、海龜等海獸出沒于波瀾浪谷當中。
天安門前有對石雕華表,上面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后的那對石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期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期望他常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姓名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期望皇帝不要迷戀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姓名叫“望帝歸”石雕龍柱的前身就是石雕華表,它是由石雕華表漸漸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