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現存年代最早的,專門為供奉而用的單尊圓雕銅佛像是十六國時期的作品。對于任何一個崇奉佛陀的民族而言,佛像的基本相好特征需要依從經典的規定尺度,但是,在用語言規定的量度與具體視覺呈現之間總還存在著一定的創造空間,正是在這個創造空間中,人們將自身文化中對理想形象的種種期待賦予了地藏王菩薩雕像,由此誕生出蔚為壯觀的各地區的佛像藝術群。有幾件帶有明確年銘的銅雕佛像早年流失于海外。后趙石虎建武四年銘禪定佛像,現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是中國最早的有明確年銘記的銅雕佛像。為公元的作品。出土地點不詳,像高厘米,是十六國時期存世銅雕佛像中最高大的一件。
佛雙手在胸前作禪定印,趺坐于四方形的高臺座上,頭部有束發狀的高肉髻,臉形有額寬大、眼橫長的物點;佛空通肩式大衣,衣紋自身體中心線向左右對稱地飄出,衣紋斷面呈淺階梯狀臺座正面有云紋邊框,臺前有3個孔。結合同期銅雕佛像來看,可知臺前正中原有博山爐1件,兩側應該各有獅子1只,此3孔為鑲嵌孔。夏赫連定勝光二年銘禪定佛像,現藏于日本大阪市美術館。相傳出土于我國西北地區,造像與建武禪定佛像相仿,只是佛像下有鑄成一體的臺座,通高19厘米。在上刻有發愿文“勝光二年已巳春正月朔日中書舍人施文為合家平安造像一區”。可知此像當為十六時期之中的夏國的作品,鑄造年代為公元。
蓮花手觀音,日本藤井有鄰館藏有一件銅雕菩薩造像,相傳出土于陜西三原縣的“蓮花手觀音”菩薩立于蓮花座上,雙腿微張,面相嚴肅,帔帛從肩膀垂于腕上,手佩臂釧,頭上作寶髻,右手上舉,左手下垂,執寶瓶。全身稍扁平,可能是十六國時期或北朝初期的作品。通過上述幾件作品可知有如下一些特點:第一,造像以禪定佛為主。這是當時流行小乘佛教的結果。第二,佛髻以磨光髻為主,居于正中的肉髻猶如一顆大的寶珠。這是當時小乘佛像流行的標準式樣。第三,佛的尺寸不大,一般為6~8厘米,10厘米以上的很少見。
第四,佛穿通肩式大衣,胸前及前襟處的衣呈U型或V型,斷面為淺階梯狀,兩臂處衣紋較深,層次很明顯第五,各個部分是分別鑄造再裝配在一起的。座前應該有一對護法的獅子,中間應該有博山爐和插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