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文化的歷史發展到了清代已是相當的輝煌,而作為封建時代最高等級的皇家陵寢建筑的一部分,清西陵的石欄桿不僅以其高超的建筑技藝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石雕的杰出代表,其豐富多彩的雕飾內容更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生動再現,蘊含著極其深厚的石雕文化內涵。石欄桿美觀、時尚、環保、抗老化、變形的特點和優勢,可廣泛應用于市政、水利、公園、交通、養護河流、別墅裝飾環、大理石是一種由沉積巖和變質巖組成的變質巖,是一種重結晶,有各種生物的線。1、龍鳳文化在清西陵石欄桿的雕飾中,為數最多的是龍鳳圖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炎黃子孫的圖騰。
在上古時代,龍就被先民當作祖神而敬奉,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龍的形象不斷衍變,到明清時期基本定型為鹿角、蝦目、牛鼻、虎嘴、蛇身、鷹爪、馬鬃、魚鱗、蟒身的形式龍的口旁有須髯,頜下有寶珠,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興風作雨,能降魔除妖,是英勇、權威和尊貴的象征。2、龍在封建社會是皇權的象征,因此在清西陵石欄桿的雕刻藝術作品中,龍理所當然地被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鳳也是漢族先民很早就崇拜的圖騰。隨著社會的推進,鳳的形象也逐漸衍變,到明清時期基本定型為錦雞頭、鸚鵡嘴、公雞頸、鴛鴦身、仙鶴足、大鵬翅、孔雀毛的形式。
鳳作為禽類,居百鳥之首,在民間是美好與和平的詮釋,在皇家則為最高貴女性的代表龍為非凡之獸,帝王為非凡之男;鳳為非凡之禽,帝后為非凡之女,于是龍為皇、鳳為后的諭示便形成了,一直延續了幾千年。清西陵石欄桿上隨處可見的雕龍刻鳳,正是皇室唯我獨尊、帝后自命不凡的表現。3、佛教文化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滿族人在入關前就信仰佛教,入關后更是大力推崇,清朝皇帝中有多位是虔誠的佛教徒,如順治潛心佛門,幾欲出家;雍正對佛教很有研究,有許多的佛學專著,并自稱“圓明居士”、“破塵居士”清西陵石欄桿雕飾中,以佛教題材為主題內容的有獅子柱頭、荷葉凈瓶欄板、仰覆蓮座等。獅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作為護門神獸出現,其源于佛教,具有驅邪鎮妖的寓意。獅子有威嚴的外貌,在我國古代被視為法的守護者,在佛教中又是寺院、佛殿等建筑的守護者,還是文殊菩薩乘坐的神獸。荷花,又名蓮花,是佛教的圣潔之花。凈瓶是佛教圣物,梵語“軍遲”,常貯水,用以凈手,亦表潔凈,還是觀音菩薩的法器。
石欄桿柱頭采用的仰覆蓮座是佛教中的專用底座,石欄板中普遍采用的荷葉凈瓶圖案,也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內涵此外,荷花也是道教神仙何仙姑所持之物,它出污泥而不染,可修身禪靜,是純潔高貴的象征,也是道教文化在陵寢古建筑中的反映。4、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大多數是祈求國富民強、吉祥如意的,即所謂“祥瑞”圖案。清西陵石欄桿中的獅子柱頭、火焰式柱頭、如意云朵等,都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獅子的形象在民間應用也很廣泛,如節慶時流行的獅子舞就是喜慶的象征。
清西陵石欄桿的獅子柱頭雕飾,既有右前爪玩弄繡球的雄獅,又有左前爪撫摸幼獅的雌獅,象征權力統一寰宇,子嗣昌盛,這種獅座在封建社會是皇家專用的火焰象征著皇族興旺,逢兇化吉,同時其類似桃形,又象征著長壽富貴。火焰式柱頭又俗稱“二十四節氣”,借以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是我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的具體表現。云在古代被賦予了遠比自然現象更為絢麗、熱烈的色彩,中國人往往愛用一個“云”字來修飾人間一些美好的事物,如云鬢、云錦、云鑼、云游等。
在一切以云為素材的藝術創造上,尤其在被中國傳統稱為“祥云”的建筑物裝飾上獲得了最集中的表現,清西陵石欄桿上的云朵被雕刻成如意的形狀,象征著順遂如意,幸福來臨,是典型的祥云5、清西陵的石欄桿多位處開放區,200多年間雖然經過了無數雙手的撫摸和歲月的侵蝕,但依然保存相當完好,幾乎不見尋常石雕欄桿風華的作用。其精湛的建造技藝是清代中后期石雕建筑高度發達的充分體現,其造型和雕飾既莊嚴肅穆,又栩栩如生,既透視出皇權的威嚴與高貴,也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時代的文化背景、審美藝術及社會經濟狀況,是我們研究清代石雕建筑技術、雕刻工藝以及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