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雕鎏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間流行,亦稱火鍍金或汞鍍金。在東周和漢代以后均頗為流行,是當時最值得稱道的銅雕器表面裝飾工藝之一,先后稱為黃金涂、金黃涂、金涂、涂金、鍍金,宋代始稱鎏金。
這種工藝程序是:①將黃金鍛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堝內加熱至左右,然后倒入汞,以攪動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冷卻,逐成為銀白色泥膏狀的金汞合劑,這種液體俗稱為金泥,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煞金②用磨炭打磨掉銅雕器表面銅銹后,用涂金棍沾金泥與鹽、礬的混合液均勻地抹在被器物表面,邊抹邊推壓,以保證金屬組織致密,與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藝過程通稱抹金,涂在欲鍍銅飾件表面。③以適當的溫度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則固著于銅雕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轉為金黃色,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為開金。如要求金屬較厚,即要將上述過程反復多次。④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瑪瑙或玉石制成的壓子沿著器物表面進行磨壓。
使鍍金層致密,與被鑄器結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現發亮的鎏金層此一工藝過程通稱壓光。再經過清洗壓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誕生了。在古代銅飾件裝飾中還有鎏銀,其工藝方法與鎏金相近同,亦是用銀、汞劑抹于器表。鑒別一件銅雕器物表面是否經鎏金,主要是標識其表層是否殘有汞。銅雕鎏金工藝發展到漢代已達到高峰,漢代貴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戰國時期只施于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并往往鎏金工藝與與鎏銀、鑲嵌等工藝相結合,集多種裝飾工藝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