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甘肅的石窟,大多數人也許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它們在中華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共同入選了“中國四大石窟”之首。事實上,在甘肅省慶陽市,有一座不太出名,但在我國佛教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的石窟——北石窟寺。作為我國早期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的甘肅慶陽,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民俗文化而聞名于世。
根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并著有世界著名的《黃帝內經》,“岐黃故里”也因此而得名到慶陽來,有兩個必游景點,一是周祖陵,一是北窟寺。北魏永平二年,在慶陽市西南部25公里覆鐘山下,由涇州刺史奚康生建于此,因同時期開鑿的南石窟,也有甘肅平涼涇川縣的南石窟,兩寺一南一北,相距甚遠,故名“北石窟”。全洞窟群在高20米長120米的紅色砂巖崖上開鑿,背山面水,景色優美。
千年來,北石窟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先后增建,現存大小洞窟307個,精巧的石雕造像2126尊,題字150余方,是甘肅省石雕藝術最集中的一個窟群遺存,它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堪稱北魏石窟藝術的代表作,與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并稱甘肅四大石窟北石窟的首個石窟——165窟,高14.6米,南北寬21.7米,進深15.7米,是涇州刺史奚康生親自開鑿的,是北石窟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價值最高的洞窟。洞口南面和北面二面雕刻有天王石像,高5.8米,以及宋、元、明時期的墨書碑刻和題詠,洞口內有23座巨型石雕雕像,110多座浮雕雕像。
在165洞的祭壇上,供奉著七尊高達八米的佛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左右各有六尊佛,分別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波佛根據考證,它們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以“七佛”為主題的造像,其雄偉雄偉氣勢絲毫不輸國內四大洞窟。值得注意的是,這七尊佛像面容圓潤,嘴唇厚重,體魄健壯,具有明顯的北方少數民族特色。而且北魏從道武帝拓跋到宣武帝元恪也正好是七帝,所以有專家學者推測,這七尊佛像可能是奚康生根據北魏七帝的形象雕刻而成,以此來贊美皇帝的功績,鞏固北魏的統治。
《舍身飼虎》、《切肉貿鴿》等佛教故事浮雕雕塑110余件,造型奇特,慈悲慈悲,面目秀美,具有極高的考古和藝術觀賞價值在這些雕像中,最精巧的雕像是一位騎菩薩,身長3.05米,頭戴玉冠,英姿颯爽,在北魏時期極為罕見。北石窟寺由于年代久遠,大部分石窟已風化,近年來,當地多次撥出資金對其進行加固和維修,目前石窟二層以上已被封閉,希望來此參觀的朋友務必盡早行動。運輸:乘慶陽至鎮原縣班車,途經北石窟寺。或者到慶陽機場坐大巴到慶陽汽車南站,再轉乘計程車經董志鎮到北石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