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教千年西行求法的歷史上,東晉法顯創造了許多第一。當然在這里我們也要闡述下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從山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他是第一位把梵文經典帶回國內并直接參與翻譯成漢文的人,也是第一個用文字記述天竺取經見聞的人,同時,他也是首次記載古代印度彌勒信仰流行情況的人。他在《佛國記》中對彌勒信仰方式、信仰內容等方面的記載,有著以史證經的功能,這種功能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是第一次。據《出三藏記集》《高僧傳》等記載,法顯于晉隆安三年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
此前,有關石雕彌勒佛的經典在漢地已經有所流傳一般將彌勒信仰分為下生信仰和上生信仰。在漢譯佛經中,關于彌勒的經典主要是下生信仰。《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有《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開元釋教錄》列入漢代譯經中,可能是比較早的以彌勒為主角的經典。但檢閱此經內容,只有幾百字,顯然是抄出來的經典,主要內容為寺廟彌勒雕像問佛不退轉,成一切智的方法,佛說菩薩八法:“一者、內性清凈。二者、所行成就。三者、所施成就。四者、所愿成就。五者、慈成就。
六者、悲成就七者、善權成就。八者、智慧成就。”此經與北魏菩提留支譯《大寶積經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為同本異譯。這類經典雖以山門中彌勒為主要的當機者,但并沒有講述彌勒石雕的特點,重心還是釋迦牟尼佛在宣揚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