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工雕刻不僅是在古代占據重要地位,直至今天,蘇工玉雕在我國依舊舉足輕重,因為它是傳承了我國的歷史文化一直傳承至今的工藝技術,而且在蘇工大師不斷創新下,所以蘇工雕刻一直緊跟潮流,從未淡出人們的視線。財帛星君:他的外形很富態,是一個面白長髭的長者,身穿錦衣系玉帶,左手捧著一只金元寶,右手拿著寫上招財進寶的卷軸,面似富家翁。從明清開始,蘇州成為中國重要的玉石雕刻制造中心,蘇州玉匠設計雕刻的玉器,甚至深得帝王的喜愛。《天工開物》中就曾記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用來彰顯蘇州玉雕技術的不朽神話。
蘇工的四大亮點一、底蘊深厚,非常有古典韻味由于蘇工師傅都具有多年的臨摹古代雕塑作品的經驗,對古玉的構造十分熟悉,在他們的作品里,你能體會到濃厚的傳統玉石文化內涵,頗有“物以載道,玉以育德”的古典美意。二、擅長一面浮雕,一面陰陽雕刻的方式。蘇工的浮雕,主要采用淺刻的陰線,剔地陽紋和鏤空雕,雕工細膩型簡,線條流暢自然。通常翡翠蘇工的浮雕圖像很強的立體感。部分蘇工玉雕師還能把西方繪畫的技法融入玉雕之中,實現中西合璧。
三、蘇州小件具備“小、巧、靈、精”為主要特點“小”是指喜歡選取精致的小件雕琢,“巧”是指物品構思巧妙,“靈”是指物品看上去有靈性,雕刻者有靈氣,“精”是指精雕細琢,從細微處都下功夫。四、蘇工繁簡得當。蘇工的翡翠玉雕,雕琢痕跡很少,因為作品的圖案線條剛柔結合、婉轉流暢,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青年蘇工玉雕大師代表人物玉不琢不成器,無雕師之天工,也難賦其形,成其美。不同的雕工會為玉石帶來不同的蛻變。當中以“色”著稱,當屬張克山。
張克山,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國家“藝術品鑒定師”,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副會長,省玉雕大師生于安徽。自幼熱愛繪畫及雕塑。進入蘇州玉雕廠學習玉雕創作。創建個人工作室。從藝十余年,作品以人物件、雜件為主,選料上乘,形制、工藝俱佳,細節精到,手法多樣,融古化今,頗具意趣。以色起意張克山的理念不是雕刻玉石,而是還原它的容貌。他的作品都是比較精巧的掛件手把件為主,這不僅考驗玉雕師的雕工,更考驗細節的呈現。擅長“以色起意”,利用和田玉的皮色,選材立意。
在雕刻的時候恰當利用俏色呈現兩個不同主體或者更加突出其中一個主體例如以下作品《金玉滿堂》獨籽雕刻,肉質細膩密度油脂度都是第一流,紅皮白肉,彰顯出貴族氣質。元寶與金魚寓意招財進寶、年年有余。白肉為底烘托紅皮的元寶與金魚,突出立體雕刻,仿佛躍然于紙上。《彌勒佛》獨籽雕刻,選用極品的金包銀,乃滿紅皮包裹著白肉,此作品背面為滿紅皮,正面紅皮巧色為一只蝙蝠和元寶,福氣財氣滿滿。白肉雕刻一尊彌勒佛和嬉鬧德童子。兩者融合,呈現一幅祥和的景象。
《黃財神》滿紅皮雕刻的藏傳佛教中的五姓財神中的黃財神,也是獨籽雕刻,可遇不可求張克山的作品基本都是選用精品和田玉籽料,再利用俏色部位突出主體。張克山沒有過多的去琢磨雕刻一塊玉石,都是把里面的原色“挑”出來。恰當好處的利用依附在表皮的顏色,再加以雕刻白肉襯托而成。不需要修飾,只是原來的容貌就足以讓人贊嘆,可謂渾然天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