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香爐對我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唐縣中源銅雕廠的甄經理認為:香爐是朝拜者心靈歸屬之地的體現,兩丈有余高的正中香爐確是世俗中人們競爭的圣地。在喧鬧,叫囂,狂熱,擺闊氣的場面中彼此比較香火根大小,位置高低,雷鳴的鞭炮聲音中向佛祖乞求財運,勢利,權利……潮水般滾滾而來的人群中不知佛祖如何看這塵世中的凡夫俗子……但你有沒有在踏出古剎的那一刻,猛然間想起香爐那滄桑破舊的痕跡,想想合手笑開的銅佛像,想想茫茫塵緣中的凡夫俗子,一切都那么安靜湮沒在無盡陰冷的早春細雨中。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時候,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時,比較喜歡先焚一爐香,這樣可以使人能夠凈雜念而使其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我們中華名族的優(yōu)良傳統美德。所以自古以來,我國人民都喜歡拜天地神祇、祭祖先;往往都是在石雕香爐內上香來表示其敬意,是祭拜儀式中一個重要的項目。
這時候,石雕香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印度也是較為流行熏香的,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我國,很快就能夠溶入社會生活中來。因此,我國的香爐文化,就進入了佛教的殿堂了。石雕香爐大多是采用優(yōu)質的青石,精雕細琢而成。石雕香爐兩邊雕刻的龍形象栩栩如生,甚是美觀。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盛載點燃的香支,以作寺廟日常供奉神明之用。石雕香爐在形狀上,常見的為方形或是圓形。
方形的石雕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石雕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后放置而我們在寺院中多見于圓形的香爐,此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比喻為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石雕香爐的種類是比較繁多的,不同形狀的石雕香爐,供奉在不同的位置,并且它們焚燒的香也是不同的。天圓地方,這是古代人對宇宙的看法,在傳統風水學中,也是套用了這一種看法。自古代以來,歷代帝皇向天祭祀時所用的都是石雕香爐。
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石雕香爐有著很大的功能,它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石雕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于廳堂或擺于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石雕香爐的偏愛之情。富有靈性的石雕香爐,能夠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并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