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審美魅力所在。“韻味”是指意境中蘊含的那種咀嚼不盡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韻、趣、味等多種因素,因此又有“韻”、“情韻”、“韻致”、“興趣”、“興味”等多種別名。劉勰提出的“余味曲包”說,鐘嶸提出的“滋味”說,都是此說的前奏。晚唐司空圖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韻味”說。他認為意境的審美效果有一種綿綿不盡的韻味,不僅有味內(nèi)之味,還有味外之味,他又把這種“味外味”稱為“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自宋代起,更突出了“韻昧”的美學內(nèi)涵范溫在《潛溪詩眼》一書說:“韻者,美之極”,又說“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明人陸時雍則進一步認為,“韻”是意境的生命,“有韻則生,無韻則死”。又說“物色在于點染,意志在于轉折,情事在于猶夷,風致在于綽約,語氣在于吞吐,體勢在于游行,此則韻之所由生矣”。
由此可見所謂“韻味”,是由物色、情感、意味、事件、風格、語言、體勢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美感效果,它雖然從屬于整個文體層面,但在意境這種內(nèi)蘊的領域表現(xiàn)更為充分,它是由意境傳達的極美的韻味,是意境必備的審美效果總之,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征、韻味無窮的美感特征和呈現(xiàn)生命律動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審美理想,成為抒情性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成為許多詩人作家的藝術至境追求。人物主題銅雕,大師雕像,景觀雕塑傳統(tǒng)工藝銅雕,人物鑄銅雕像,博物館雕塑美女銅雕,人物雕像定制,現(xiàn)代藝術雕塑關于意境的分類,理論上尚待深入。中國古代文論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分類方法。
劉熙載分類法第一種是清朝劉熙載從意境的審美風格上提出的分類方法他說:花鳥纏綿,云雷奮發(fā),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詩不出此四境。所謂“花鳥纏綿”是指一種明麗鮮艷的美;“云雷奮發(fā)”是指一種熱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種悲涼凄清的美;“雪月空明”乃是一種和平靜穆的美。這四種都是中國抒情文學意境美的表現(xiàn),哪一種寫好了都能出上乘之作。一般來說,風格不應有高低偏正之分,當然個人鑒賞時是允許有偏愛的。王國維分類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提出一種分類方法。
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所謂“有我之境”,是指那種感情比較直露、傾向比較鮮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詩道出作者歷經(jīng)戰(zhàn)亂,目睹安史之亂后京城怕破敗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淚,鳥兒也不會因人的別離而驚心,只因詩人痛苦不堪,所描寫的景物都帶上了人的情感色彩,這就是“有我之境”。
所謂“無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畫面中出現(xiàn),而是指那種情感比較含蓄的,不動聲色的意境畫面王國維認為,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無我之境”,作者自己雖出現(xiàn)在畫面中,但他的情感卻深藏不露,一切讓讀者自己從畫面中去體會。古人物銅雕,公園雕像,鑄銅雕塑大型銅雕,手雕像,藝術雕塑現(xiàn)代工藝銅雕,雕塑擺件,戶外雕塑文學意境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藝術至境形態(tài)之一,其鮮明獨特的藝術特征,把它與其他藝術至境形態(tài)區(qū)分開來。情景交融是意境創(chuàng)造的形象特征。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景、曰情”。
然而,情感的表達是要靠景物來顯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種對畫面美的依賴性它的藝術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特所說的“如畫性”,是一種生動的直觀;另一方面,這種形象又是一種情感的載體,是“一個心理事件與感覺奇特的結合物”。意境的這一形象特征,用中國的說法就叫“情景交融”。南宋文學家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中首先提出這個概念,他說:“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對此論述更為精要,他說:“不能作景語,又何能作情語耶?”這是強調情對景的依賴關系。
又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融,榮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這是描述情與景的辯證關系和意境中的藝術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狀態(tài)。同時,王夫之還提示了意境的形象創(chuàng)造的兩種主要方式,他在《唐詩評說》卷四中說,詩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兩種表現(xiàn)方式。抽象人物銅雕,鑄銅雕像,大型雕塑公園銅雕,景觀雕塑,雕塑定制廠家抽象景觀銅雕,雕塑擺件,戶外雕塑第二是情中見景式。這種意境的創(chuàng)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的。有時甚至全不寫景,但景物卻歷歷如現(xiàn)。
請看李白的《月下獨酌》之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即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此詩全作酒后譫語成篇。可笑的邏輯、荒謬的胡話中透露出詩人天真放達的個性。一個醉眼朦朧,酣態(tài)可掬的“酒仙”的形象便在這種酒香醇濃的詩境里不描自現(xiàn)了。這不僅是“情中見景”,更是“語中見景”了。它有點類似小說中的語言描寫顯示個性的手法,又是意境創(chuàng)造中化實為虛的藝術處理。
皎然認為:“境象非一,虛實難明”,“可以偶虛,亦可以偶實”也就是認為意境中的景物和情感的處理方式,可有多種形式。如果說上述“景中藏情”者,是以“偶實”的面貌出現(xiàn)的;而第二種“情中見景”式,便是以“偶虛”的面貌出現(xiàn)的了,仍算“情景交融”的一種方式。老人銅雕,抽象雕像,文化藝術雕塑戶外銅雕,雕刻工藝品,鑄銅雕塑抽象石雕,雕刻工藝,景觀雕塑第三是情景并茂式。這一類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綜合型,抒情與寫景在這里達到渾然一體的程度。
如李白的《南陵別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吸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此詩是李白天寶元年受詔入京時的作品。時年42歲,居家安徽南陵,正值壯歲志氣如虹時,忽然聽到天子詔見的喜訊,全家一片歡騰,詩人興奮異常:其仰天大笑的忘形境界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歷歷如現(xiàn)。這種情景并茂的意境,一般都要出自詩人大喜大悲的情懷和一氣流貫的手筆。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亦是。
當然,以上三種情景交融的方式創(chuàng)造意境,都可以寫出上乘之作,方法本身并無高低之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