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進步,如何突破將石雕僅僅作為建筑構件的藩籬,使之同現代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拓展更大的藝術空間,這就需要人們在藝術表現形式、技法創新應用上深入探索,不斷創新發展,使古老藝術更加煥發光彩。
我市高級工藝美術師林任強和工藝師詹益盛經過不懈努力,大膽嘗試,將石雕同家庭陳設擺件、掛件結合起來,在用材、構圖、技法、工具、配套各方面下功夫,把石雕當做提升環境藝術氛圍的重要元素,讓工藝美術同生活達到情景交融,使之成為家庭廳堂的一道亮麗的藝術景觀,進而提高個人的藝術素養和境界,同時也推動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海洋三寶》選用花崗巖青石制作,規格公分,配以紅木腳座,整體感覺高貴典雅。《海洋三寶》以海中的魚蝦蟹為題材,構圖上以竹簍為中心,四面鋪開,下面是二只龍蝦,一前一后,鐵甲長須,霸氣十足;中左分別排列五只青蟹,只只飽滿,張牙舞爪,形態生動逼真;右上角一群魚兒正朝向中間游弋,探頭擺尾,自由自在;從下而上的海帶水草,高低相間,參差錯落,在海水中翻滾波動。整體實空轉結,穿插有勢,疏密交織,形成多種對比。
構思巧妙,構圖靈動,形象生動活潑,自然率真,給人以歡快、愉悅美的享受潮汕石雕根植于潮汕大地,廣泛分布于汕頭、揭陽、潮陽、潮州、五華、汕尾各地。主要作為建筑構件的形式存在于各大祠堂、廟宇、民居上,大都以柱頭、過載、石鼓、石獅、門樓雕刻等形式出現。著名的有如潮州“己略公祠”,彩塘“叢熙公祠”等。特別是鑲嵌于“叢熙公祠”門樓的四幅石雕,以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魚蟲為題材,將故事情節高度濃縮,表現于瞬間。其竹編花籃,漁網線絡,牛鼻牽繩,件件都惟妙惟肖,盡態極妍,可謂巧奪天工。
而一條懸空而又脈絡分明的牛繩的雕琢,不知耗盡了多少石匠的精力心血,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一條牛索氣死三個師父”的故事也由此而來。可見潮汕石雕技藝精湛,源遠流長。《海洋三寶》由于是鏤通雕刻,二面構圖,正背面石材同時應用,雕刻的物體既要不失形態,又要保持飽滿,為達到雙面兼顧的效果,方方面面煞費心機。首先是同一體積石材不同面內容的物體在構圖上必須巧妙布擺,并充分考慮如何連接過渡,使之融合一體。
其次是物體的形態、體積感、質感和空間的表現,根據石雕材質的特點,在創新設計上通盤考慮,進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如將竹簍設計為三條竹篾編成,既增強了石材的強度,方便于工藝的施展,又恰如其分表現了現實。再如簍繩、海帶、水草的位置有機連接編排,無不體現作者的苦心經營,并大大豐富了作品內容。在物體形象設計方面從造型、體積上更是有所追求,力求避免程式化,在觀摩了大量實物的基礎上創作出較為生動的青蟹龍蝦等。但見龍蝦背部小刺畢現,青蟹外殼高低起伏,腳爪細部均予以一一刻畫,栩栩如生,撐足橫行、舉螯覓食之態惟妙惟肖。
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實的造型功力和表現能力在技法和工具的使用上,更是充分運用了深雕、浮雕、鏤通雕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青蟹的腳螯、龍蝦須等細長部位的雕鑿,更顯膽大心細,因為一著不慎,將前功盡棄。其他鏤通連接部位處處都精雕細刻,精巧入微,真可謂匠心獨運,妙作天成。整體給人耳目一新感覺。《海洋三寶》這一作品,在第八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參加“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的展覽,展出期間,參觀者絡繹不絕,贊不絕口。
同時得到專家學者們的一致好評,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創意獎金獎。